萨特存在主义三原则(精选美句59句)

2023-07-08 16:46:07 个性说说

萨特存在主义三原则

1、但是,存在主义还有另一种意义。其基本内容是这样的:人始终处在自身之外,通过投出自己并将自己消融于自身之外,他造成了自己的存在。另一方面,通过追求超越的目的,人才得以存在。人,处于超越的境地,并且仅仅利用与这一超越有关的事物,他实际上就处于这一超越的中心。除了一种人的宇宙,人的主观性的宇宙之外,别无其他宇宙。这种超越性和主观性的结合,就是我们所谓的存在主义的人道主义。在此,“超越性”作为人的一种构成要素,不是在“上帝是超越的”这一意义上来理解的,而是作为超越自我来理解的。所讲的“主观性”不是指人封闭于自身,而是指他总是将自己展现于一种人类的宇宙中。之所以称为人道主义,是因为我们想提醒人们,只有他自己才是立法者;在他处于孤寂之时,只有由他自己才能做出决断;人要完全成为人,不能靠返求于自己,而在于在自身之外寻求一个目标,而这个目标才恰恰是解放、体现自己的东西。

2、萨特所说的自由,就是人的存在本身,“人即自由”;只有在自由选择的行动中,人才能变成自己所要成为的,才能够显示出自己的存在、自己的本质。人的全部价值就在于他是自由的。

3、用加缪的话说,就是如何“诚实”活着的哲学。加缪的“诚实”意味着在承认活着没有什么固定的、既有意义的情况下,仍然不畏惧不怀疑地活下去。存在主义是要盯着事实的大空洞用力地凝视,看穿生命本来就没有那些意义,勇敢地一直活着,才能一直不懈地凝视着。

4、萨特认为,艺术作品不停留在单纯对现实世界的陈述上,艺术基于现实又超越现实,艺术就是在以超越现实为目的运动中去把握世界、超越世界。

5、托卡尔丘克|人在风景中看到自己内在的不稳定瞬间(萨特存在主义三原则)。

6、 亚里斯多德:古希腊哲学及科学的集大成者。

7、在《存在与虚无》一书中,萨特从纯粹主观性和纯粹意识活动出发,引出了两个根本不同的存在领域——“自在的存在”和“自为的存在”。他说,我以外的世界是“自在的存在”,而“自为的存在”才是真正的存在。这个观点,是多少受了海德格尔影响的。

8、在书中,萨特论述说,必须真正关注人的生存问题,人是自由的、不受约束的,任何人都可以成为他想成为的样子。这是人的真正存在价值,是对个体的最大尊重和包容。

9、萨特在《存在与虚无》一书中要做的,就是回到原点,从只有人的瞬间意识可以被把握的绝对起始上,只靠这样的意识现象关系,重新建立一套不一样的哲学,一套面对活着没有活着这件事以外的任何其它保障条件的哲学,一套勇敢拿掉各式幻觉拐杖,单只凭着人自己的意识与意义站起来的哲学。

10、也就是说,人是未经允许而被抛到这个世界上,自由降临的同时也意味着要承担自由选择的责任,因为我们生活在的这个世界是与人交往的世界。(萨特存在主义三原则)。

11、萨特一生拒绝领取任何奖项。1964年,瑞典文学院授予其诺贝尔和平奖,被他谢绝。

12、1943年,萨特出版了《存在与虚无》一书。《不列颠百科全书》说,此书充分展示了其才华。这部著作里,“将人的意识(即虚无)与存在(即物性)对立起来,意识是非物质的,并由于这个特征而摆脱决定论。”

13、之后哲学家尼采更是宣传“上帝死了”,他推翻了西方2000多年的信仰体系,就像陀思妥耶夫斯基说:如果上帝死了,那么什么事情都将被允许。上帝死了,意味着西方人追求的那个终极的真理和终极的意义不再存在了,那接下来怎么办呢?如果真理、意义和信仰体系崩塌了,每个人都应该去寻找属于自己的独特的生命意义。

14、如果说萨特更多地表现了一种外露和戏剧性的激情;阿隆则更多地表现了审慎和内敛的理性;而在加缪那里,我们则可以更多地感受到一颗纯正的心灵,那首先是一颗恻隐之心。

15、因此,尽管道德规范的内容是千变万化的,但是其中有一种形式却是普遍的。康德说,自由要求自身以及他人都自由,这是正确的。但是他认为形式性和普遍性足以构成一种道德规范。与之相反,我们认为,过于抽象的原理不能够用以决定行动。让我们再以那个学生为例。试想在什么名义下,在什么伟大道德教条名义下,能使得他心安理得地决定抛弃他的母亲或决定同她待在一起呢?这是无法决定的。内容是具体的,因而也是无法预料的。但是总有一些可以发现的因素。重要的一件事情是弄清楚已经得到的发现是否是在自由的名义下进行的。

16、1933-1935年,他进柏林法兰西学院进修哲学,师从现象学派创始人胡塞尔。此间,他研读了可称存在主义首创人海德格尔的学说,接受了存在主义哲学的观点。

17、简单来说,萨特所谓“自为存在”就是意识的存在,“自在存在”则是独立于意识或者说处于与意识的关系之外的存在。

18、存在主义这个词最早是法国天主教哲学家加布里埃尔.马塞尔提出的,但是被萨特发扬光大了,甚至可以说是萨特定义了存在主义。存在主义在西方40年代开始流行,是一种以人的“存在”为中心、尊重人的个性和自由。

19、当我们把上帝视为造物者时,大部分的时候,我们都把他当作超级的工匠。无论我们研究哪一种学说,不管是笛卡儿的,或者莱布尼兹的,我们多少总认为理念先于创作,或者至少是伴随而来,所以上帝造物的时候,他是确切地知道他正在创造什么。因此,上帝心中人的概念亦如工匠心中切纸刀的概念。上帝根据一种程序和概念造人,恰好工匠依照一个方式和定则造切纸刀。所以,每一个个别的人都是上帝睿智中某一个概念的实现。在十八世纪的无神论哲学中,曾抛弃过上帝这个观念,但是并没有抛弃本质先于存在的想法。

20、例如中世纪的欧洲,阅读和写作是专业人员才能掌握的技巧,它们只是保存和传递基督教思想的手段。萨特认为,一个特定时代的文学如果没有明确意识到自身的自主性而屈服于世俗权力或某一意识形态时,这个时代的文学就是被异化的。他说:“行动中的文学只有在无产阶级的社会里才能与自身的本质完全等同。”在这种社会里,文学的形式与内容、读者与题材都是一致的,文学的观念得到“最完整最纯粹的体现。”

21、我提出存在主义是否是人道主义这一问题,曾受到别人的谴责。那些人谴责道:“你曾经在《恶心》(Nausea)中说过人道主义者都是错误的,你曾嘲弄过人道主义,而现在为什么又回到了人道主义问题上来了呢?”实际上,“存在主义”一词具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含义。人道主义是一种学说,它主张人是目的并具有更高的价值。这种意义上的人道主义在考科托的小说《环绕世界八十小时》(AroundtheworldinEightyHours)里体现出来。小说中一个人物在驾驶飞机飞过群山时喊道:“人真是了不起。”这意思是说,我个人虽然没有制造飞机,但我将从这一特殊发明中获得个人好处。而且我作为人而言,认为自己应对某些特殊人的成就负责,并以这些成就为荣。这就意味着,我们根据一些人的伟大成就来赋予人类以价值。这种人道主义是荒谬的,因为只有狗或马才能够有资格对人类做出这一总体评价。而且它们也是谨慎地而未曾做出这样的总体评价——至少以我所知,它们没有做过。

22、所以萨特认为:“散文作者是选择了某种次要行动方式的人,他的行动方式可以称之为通过揭露而行动。”因为揭露就是改变,依萨特看来:“作家选择了揭露世界,特别是向其他人揭露人,以便其他人面对赤裸裸向他们呈现的客体负起他们的全部责任。”甚至,他认为沉默也可以是一种谈话、揭示和行动的方式:“沉默本身也是相对于词语确定自身的。”,所以说“人们不是因为选择说出某些事情,而是因为选择用某种方式说出这些事情才成为作家的。”既然说话、写作是一种行为,作家通过写作揭露并因而改变某一种处境,他在这种处境中就不再是被动的,而写作则作为:“一个坚毅的意志、一种选择”、成为作家的“生存在这项总体事业。”02 为什么写作对有的人来说,其理由可能是逃避也可能是征服,但写作并不是达到这些目的的唯一方式,其却偏偏选择了写作,萨特对此解释说:“这是因为在作者的各种意图背后还隐藏着一个更深的、更直接的、为大家共有的决择。”萨特认为,我们的知觉产生了这样的意识:“人是万物借以显示自身的手段。”即由于人的实在才显出万物的存在,才有关于人是使物得以显现的手段的意识。因为:“这个风景,如果我们弃之不顾,它就失去了见证者,停滞在永恒的默默无闻状态之中。”我们的视线给予本身没有联系的山岳、湖泊、天空以统使之成为一个风景而存在。世界由于人们的每一个行为经常展现出新的面貌。但是,人是“存在的侦查者”,却不是存在的生产者。如果目光离开了风景,风景就从我们面前消失,但消失的不是风景本身,因为:“将要消失的是我们自己,而大地将停留在麻痹状态直到有另一个意识来唤醒它。”根据对知觉的这种考察,萨特确立了如下的命题:“艺术创作的主要动机之一当然在于我们需要感到自己对于世界而言是主要的。”而且,他从这个命题出发考察了艺术创作的种种问题。在这里要回顾在这一问题上的哲学思想前提。萨特提出了一个存在主义哲学的命题:“存在先于本质”。不管人们业已存在的本质为何种形式,人都不是由一般人性乃至神性而规定的存在,也就是说,人没有事先规定的本质。

23、下面就让小编带你一分钟读懂萨特的存在主义!

24、而且在这个实际上的读者群内部也存在着明显的裂缝。对于赖特来说,黑人读者代表主体性,他与他们有着相同的童年,相同的困难,相同的情绪,他不必细说他们心里就明白了。

25、“自为是一种非自立的(unselbstandig)绝对,即是我们所谓非实体的绝对(non-substantialabsolute)。它的实在是有问题的(interrogative)。它之所以能够提出问题,就是因为它本身总是处于问题中。它的存在永远不是给定的,而是被询问着的,因为异存者的虚无性(thenothingnessofotherness)总是把它与它自身分开。自为总是悬而未定的,因为它的存在是一种永恒的延期(aperpetualreprieve)(德里达)。假如自为与它的存在一致,异者就立刻消失了,随之消失的还有可能性、认识和世界。这样,认识的存在论问题就通过肯定自在对于自为存在论优先性而得到解决了。”(萨特《存在与虚无》,p(中)7p(英)619)

26、孔德的实证哲学.孔德的实证科学的方法论及其实证哲学的基本原则,是我们了解英美实证主义哲学的基础,对于我们理解实证主义和实用主义哲学、理解分析哲学和科学哲学都具有导引意义.孔德的实证社会学和涂尔干的社会学,被中国人看作是社会学的开山鼻祖.

27、但第三原则最真实——世界荒谬,人生痛苦——否定了第一第二原则。这是不能改变的。萨特蛮老实的,他知道“自由选择”可以使人选择为善,也可以使人选择作恶。他悲伤地说:

28、萨特出生于1905年,加缪出生于1913年,他们都不只是经历了“二战”,还都对“一战”留有印象。“一战”彻底改变了欧洲,彻底摧毁了欧洲原本的乐观与自信。当萨特、加缪进入青年、壮年时期,竟然就又来了另外一场战争,比“一战”更可怕的“二战”。

29、但是,处于同一时代的读者和作者经历了同样的事件,面临着同样的问题,萨特说:“读者位于完全无知与无所不知之间,他有一定的知识,这些知识随时都在变化,足以向他显示他的历史性。”作者们同样也有历史性。所以,作家能够借助于习俗和现成的价值,作者与读者共有的整个世界,利用读者知道的事情把他还不知道的事情告诉他,向读者揭示这个世界中的异化、处境、历史、从而改变它或保存它。因此萨特认为:“写作和阅读是同一历史事实的两个方面。”萨特主张用人的处境来解释作品,把写作看成对人类整体处境的自由超越。

30、相反存在主义者认为,上帝不存在是一件令人苦恼的事情。因为随着上帝的消失,在理念天国中寻求价值的一切可能性都将消失。先天的“善”也就不存在了,因为再没有无限和完美的意识去思考它了。也没有一个地方写着“善存在着”、“我们必须诚实”、“我们决不能撤谎”,因为事实上我们生活在一个仅有人(而没有上帝存在)的世界里。陀思妥耶夫斯基说:“如果上帝不存在,任何事情都有可能。”这就是存在主义的出发点。的确,如果上帝不存在,任何事情都将被容许。结果人变得孤寂。因为不论在其内心还是身外,他都不会发现任何可以依靠的东西。他不能为自己寻找借口了。

31、公民、城邦、民主、国家、共和、君主、革命、政d

32、其次,海德格尔在胡塞尔的影响下,创立了存在主义哲学。然而有两个问题,第海德格尔过于强调自我,这很容易被外界看作是一种自私自利的哲学;第海德格尔曾经很有影响,当上了大学校长,可是在希特勒纳粹掌权以后,他很快臣服于纳粹政权的淫威下,还率领一些大学教授向希特勒宣誓效忠。这不仅令人们对海德格尔侧目,也对存在主义哲学颇有微词。

33、1945年,萨特创办了《现代》杂志,传播存在主义思想。

34、其次,海德格尔在胡塞尔的影响下,创立了存在主义哲学。然而有两个问题,第海德格尔过于强调自我,这很容易被外界看作是一种自私自利的哲学;第海德格尔曾经很有影响,当上了大学校长,可是在希特勒纳粹掌权以后,他很快臣服于纳粹政权的淫威下,还率领一些大学教授向希特勒宣誓效忠。这不仅令人们对海德格尔侧目,也对存在主义哲学颇有微词。

35、最杰出的是鲁迅,但他把生命问题缩小了,是“救救孩子”,他要救的那些孩子,就是后来申请入d、开除出d、又恢复d籍、又退d,如何如何……这些“五四”时期的老人,后来连“救救孩子”也不说了。

36、这可使我们了解下面这些名词的意义——或许有一点夸大——例如焦虑(anguish),舍弃(abandonment)和绝望(despair)。你立刻可以看出,这是非常明了的。

37、波斯、雅典、罗马、美国、法国等帝国崛起与衰落的内在逻辑

38、此书,回答了社会上对存在主义哲学的疑问或叫“责难”;解释了为什么说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强调了这样一个观点,就是“自由成为人类斗争的工具,它意味着社会责任心”。

39、在不受任何规定的意义上说,人是完全自由的。人除了是自我创造出来的以外什么也不是。他只能通过一系列的选择实现其本质。如果一个人现在的风貌与过去的风貌相一致的话,那么他就被他自己的过去所规定而失去了自由:

40、这是硬撑起来的面子:人不是神创造的,所以要自由选择。但萨特忘了、或不提“命运”——比如俄狄浦斯,他杀死作为敌方的王,自己选择了王位,又选择了王后,哪知所杀的是他父亲,所娶的是他母亲,最后他把自己的眼睛挖了。当然,这是俄狄浦斯的最后一项自由选择。

41、《不列颠百科全书》在“萨特”条目下的第一句话是:“法国哲学家、剧作家、小说家,当代文化生活中的国际知名人物,法国存在主义的首倡者。”

42、萨特是菁英中的菁英,他考的是法国最顶尖的大学——高等师范学校,他是他们那届的榜首,意味着,他拥有最强悍又最敏锐的哲学思辨心灵。

43、从基督教这一面,我们则被指责为否定了人事的真实和严肃。因为我们忽视了上帝的诫言和他规定的所有的永恒价值,那就除了自由意愿之外,别无所有了。每一个人都可以为所欲为,从这一个观点来看,就不能谴责他人的观点和行为了。

44、阿隆和加缪都没有访问过苏联,萨特20世纪50年代访问过苏联,他回国后写的文章题为《在苏联,有绝对的批评自由》。

45、每个社会、每个时代,总有一些接受菁英教育的人,会产生反抗菁英教育价值的态度,提出质疑菁英教育意义的主张。正因为自身是菁英教育的受惠者,他们提出的批判、质疑格外引人注目。萨特是毫无疑问的哲学菁英,而他却起而带头批判、反对法国学院里所教的哲学内容。

46、萨特一生拒绝领取任何奖项。1964年,瑞典文学院授予其诺贝尔和平奖,被他谢绝。

47、相反地,在散文中,词语具有透明性,它们可以将我们推向一个超乎其外的实在领域,萨特说:“词首先不是客体,而是客体名称。”我们将这些词认作是没有自身本质的事物,并运用它们去从事物解。基于此,萨特认为诗和散文之间并不存在通常想象的那么多的共同之处,他说:“这两个写作行为的共同点仅是画出字母的运动而已。”在文学活动中,散文和诗歌的功用也有所不同:对诗人来说,如果他“介入”(萨特提出的著名的文艺思想,即主张作家、艺术家以文艺为方式参与社会政治活动。)了,那就是以错误的方式使用了词语,因为:“散文是符号的王国,而诗歌却是站在绘画、雕塑、音乐这一边的。”人们不可能画出意义,不可以能把意义谱成音乐,因此不能要求画家和音乐家介入:“要求诗人介入委实愚不可及。”而对散文作家来说,正是他使用词语的方式使得他除了介入以外别无他途。萨特认为“作家是与意义打交道的。”,作家是在使用词语,并凭借词语从事各种工作:“作家是一个说话者:他指定、证明、命令、拒绝、质问、请求、辱骂、说服、暗示。”在散文中,词语不是事物,而是行动:“任何东西一旦被人叫出名字,它就不再是原来的东西了,它失去了自己的无邪性质。”因为我们在给某人的行为命名时首先是说出那个人的行为,而且因为那种命名是有其他人在场的,所以那个人就不能不意识到自己的行为被许多人看见。这样一来,那个人就不能将其行为再继续下去,他所处的状况也就由于命名而发生了变化。

48、萨特一直是处于漩涡的中心。他和加缪争吵和反目,和阿隆更是“30年的对手”。

49、五十年代加缪思想转变——整个说来,存在主义是“左倾”的——他和同志们辩论,“右倾”了。六七十年代,存在主义日薄西山。1980年萨特死,存在主义思潮亦结束。

50、这样的题目,我们看得瞠目结舌,然而比起萨特那个时代,却又已经不晓得简单多少倍了。在法国,答不出这样的问题,是挤不进菁英行列的。

51、1946年,萨特发表了《存在是一种人道主义》一书。

52、到这里,萨特的存在主义已经显示出与海德格尔思想的巨大区别。

53、从内心讲,你可以批判、对抗,没人可以控制你的头脑,但碰上“文革”,你能选择吗?能决定吗?不过萨特不是指这些环境决定。他指的是他通过自己判断来决定选择,然后他要对自己的选择和决定负责。

54、如果人的存在先于人的本质的话,那么人就要对自己是怎么样的人负责,所以,存在主义的第一个后果就是使人明白自己的本来面目,并且把自己存在的责任,完全由自己的来承担。同时,萨特把这种自由的责任扩展到了所有人,萨特说:当我们说人自己作出选择时,我们的确指我们每一个人必须亲自作出选择;但是我们这样也意味着,人在为自己做出选择时,也为所有的人做出选择。

55、这样,生存就是虚无;任何必然的存在都不足以说明生存,自我必须在完全的虚无中自由地不断地选择;所以,人们对自己的选择要负全部责任。这就是生存,萨特名之为“自为存在”。

56、如果把持续至今的风貌引向未来,则未来就被现在所规定,也同样失去了自由。

57、50年代,萨特积极参加维护世界和平的活动,由此和英国哲学家、数学家罗素成为挚友。1953年,被选为世界和平理事会理事。

58、我看到存在主义时想:存在主义行,萨特不行。他那张脸你看看。

评论问答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