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特存在主义的特点(精选美句58句)

2023-07-08 16:45:49 个性说说

萨特存在主义的特点

1、萨特和弗洛依德一样,认为一种选择的行为并不仅仅局限于它自身,它还涉及到更为深刻的结构,即认为:

2、1)存在主义文学的首要任务是宣扬存在主义哲学思想。

3、畏的极端表现是畏“死”。死是人生之大限。海氏认为“此在”正是在畏死中才能真正由非本真状态返归于本真状态。这是因为海德格尔心目中的死和生理、心理上的死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死虽然是此在的终结,但在没有成为现实之前,它只是此在存在的一种可能性;这种可能性完全是此在本己的,与任何人无关,也是任何人无法替代的;死是任何人都无法逃脱也无法避免的;死是不确定的。何时而死,因何而死都是难以预料的。海氏认为当此在真正领会了死的上述特征后,就能冲破,否决任何形式的羁绊和约束,就能摆脱一切形式的沉沦和异化,直面人生,本真的在,从而处于一种毫无牵挂的自由境界。这表明在海氏那里“自由”是只有当此在于畏的情绪中,特别是当此在真正理解,领悟了“死”对生的意义时才可能有的一种保持自我,独立自主的本真状态。

4、1945年,萨特创办了《现代》杂志,传播存在主义思想。

5、卢梭,18世纪世纪法国启蒙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也是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启蒙运动代表人物。主张感觉是认识的来源,人性本善,信仰高于理性。

6、如果价值是不确定的,如果它们还是太抽象而不能决定特殊的事件,或者在考虑之中的具体事件,那我们除了信任我们的直觉之外就别无所遗了。这就是这青年所面临的;当我看到他时,他说:“最后,只有依赖感觉了。真正推动我的方向就是我要选择的那一个。如果,我感觉我深爱我的母亲而可为她牺牲一切——我复仇的意志,我的行动与冒险的热望——那我就留下来跟她在一起。反之,如果我觉得我对母亲的爱不够深,那我就走。”但是,一个人如何估计感情的力量呢?他对他母亲情感的价值是由他陪伴着她这事实所真实地决定的。我可以说我爱护某一个朋友到可以为他牺牲某种数目的金钱,但除非我已经这样做了,否则我无法证明。如果我真的留下来了,我可以说:“我对我母亲的爱足以使我留下来。”我只能以我是否实行限定和承认过的行为来测量我的情感力量。但是,那时如果我依赖这种情感来判断我的行为,我就觉得我自己被陷于一个循环论的虚伪中去。 

7、一般地说,用于韵文的词语其情况便是如此。它们不是标志着实在,而是在变异实在。同时,在某种意义上,实在的碎片也即以文学的形式包含在词语之中。

8、对大多数正在使用这个名词的人,如果请他说明一下它的意义,一定总会感到极其含混不清。因为现在它已经成为一种流行的字眼,人们常兴之所至地称呼这个音乐家或者那个画家是“存在主义者”。一位《光明报》的专栏作家竟自己签名为“存在主义者”,然而,事实上,这个名词现在被广泛地使用在众多的事实上,以致它已不再具有任何意义了。这好象是由于象超现实主义这种思想一样缺乏新的学说,于是,一班渴望诋毁和捣乱的人,都找到我们的哲学上来,实际上,在我们的学说里,他们找不出有什么能满足于他们的目标的。因为事实上这在所有的学说中是最少诽谤和最为严谨的:它是将为专家和哲学家而建的一种学说。同样的,它是易于界说的。

9、萨特强调,存在先于本质。存在先于本质,否定了上帝的存在。他说:“人,不外是由自己造成的东西。”这是存在主义的第一原理。

10、既然他人通过注视来使我成为他的对象,那么我也只有通过同样的办法来使他成为我的对象而恢复我的主体地位。

11、而对于侧重社会研究的马克思主义,萨特一方面声称它是“我们时代唯一不可超越的哲学”,其“历史唯物主义提供了对历史的唯一合理的解释”;另一方面,他又认为,现代马克思主义者已经把马克思主义变成了一种僵死的教条。

12、海德格尔生于十九世纪末,谢世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虽然历经两次世界大战和无数的政治、经济风云变幻,但基本上是出入于高等学府和书斋。学习、讲授、研究、著述终其一生,是一位典型的学者,深刻的思想家。其著作富于冷静的思辩、清晰的逻辑和完美的结构。读其著作常常为其内在的深邃思考和折服人心的逻辑力量所打动。萨特则兼具学者和斗士的风采。虽说在学理的深刻、观点的创新上很难说能超出海氏多少,但在存在主义的传播和引起的广泛影响方面却又是海氏望尘莫及的。这一方面得益于他不仅作为一名学者继承,推进了海氏的有关思想,还得益于他作为一名作家、戏剧家、诗人其著作所蕴涵的深刻哲理,冷峻剖析之外还充满了火一样的激情;另一方面特别是得益于他作为一名社会活动家,作为一名人类自由的勇敢斗士而亲身参加多项社会实践。萨特早年应征入伍,当过俘虏,后来积极参加反法西斯侵略的地下抵抗活动。六十年代热情支持学生造反运动,并亲自上街讲演,散发传单,虽屡遭控告、拘禁而不屈不挠。但无论海德格尔与萨特有多少区别,二者无疑都是人类思想史天空上的璀灿明星,至今仍闪烁着熠熠光辉。

13、萨特更进一步指出,作家和所有其他艺术家一样,其作品成功的标志是使他的读者产生审美愉悦。创作者因为他的创作而喜悦,这种喜悦是与欣赏者的审美意识融为一体的。

14、萨特所说的自由,就是人的存在本身,“人即自由”;只有在自由选择的行动中,人才能变成自己所要成为的,才能够显示出自己的存在、自己的本质。人的全部价值就在于他是自由的。

15、举例来说,让我们研究下面的两个个案,那你就会明白,不管他们是如何的不同,他们是很相似的。让我们以《黍须上的磨坊》(TheMillontheFloss)为例。在这里,我们发现有一位年轻的女人,美姬·特莉茀,她是热情之价值的化身,并且她自己也知道这一点。她爱上了一年轻人叫史帝芬的,但这个青年已经和另外一个不出色的女孩订了婚。于是这位美姬·特莉茀并不冒然追寻幸福,反而为了人类团结的缘故,选择了牺牲自己一途而放弃了她所爱的人。另一方面,在斯丹达尔《卡尔特修道院》(ChartreusedeParme)中的桑索茀莉娜则相信热情使人具有真正的价值,那么她就会宣称伟大的热情使它的牺牲成为正当的,而且必须选择阻止史帝芬与他订了婚的丑小鸭的婚姻之爱。她为了实现她的幸福将不惜牺牲一切,正如史丹达尔所指出的,如果生命对她如此需求的话,她会为了热情的缘故而牺牲。这里我们面临了两个迥然不同的道德,但我们认为它们是相同的,因为支配于两个情形中的都是自由。你可以想象两种效果完全相同的态度,一种是那女子会断情以放弃她的爱人,而另一种是那女子为了满足性欲,故意对她爱人以前的婚约不闻不问。从外表上看来,我们援引的这两个例子似乎相同,然而事实则不然。桑索茀莉娜的态度和美姬的态度比和一个一味贪欲的人的态度更为相近。这样,你们就可以明白,第二个反对既是真的又是假的。人们可以选择任何事情,但是只能是在自由行动的范畴之内才可以。 

16、图源:happybrainclinics.com

17、关于作品中的人物按照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观点,人的自我选择就是人的生活、人的存在、人的价值。这种选择是自由的、无条件的。

18、无神论的存在主义,我就是一个代表,极为一致地宣称,如果上帝不存在,那么至少有一种东西它的存在是先于它的本质的,它是在可能被任何概念所界定以前就已存在了的,这样的东西,就是人,也就是如海德格所说的人的实在性。我们所说的存在先于本质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我们的意思是:人首先存在着,首先碰到各种际遇,首先活动于这世界——然后,开始限定了自己。若依存在主义者看来,一个人如果无法予以限定,那是因为人在开始的时候还没有成为什么。只是到了后来,他才成了某种东西,他才把自己创造成他所要成为的东西。因此,就无所谓人的天性,因为没有上帝来给予它一个概念。人赤裸裸地存在着,他之赤裸裸并不是他自己所想象的,而是他是他自己所意欲的——他跃进存在之后,他才意欲自己成为什么东西。人除了自我塑造之外,什么也不是。这是存在主义的第一个原则。也就是人们称它为主体性(“subjectivity”)并用这个字来谴责我们的。但是我们这样说的意思,还不是指人比一块石头或者一张桌子更为尊严?因为我们的意思是说,人是首先就自己存在了的——人在一切之前某种自行向未来推进并自觉正在这样推进的东西。人确实是一种具有主体生命的设计者,而不是青苔,兰花,或是花椰菜。在这个自我设计之先,无物存在。即使在睿智的上天也没有。人只有在他计划成为什么时才能获得存在,只是希望,还不够。因为“希望”或者“意愿”一词,通常是指一种在我们已塑造出我们自己之后所作的一种自觉决定。我们可以希望加入一个政d,写一本书,或是结婚——但是在这些情形下,通常所谓“我的意愿”可能是一种先验的表现以及更自发的决定。然而,假如存在先于本质是真实的话,人就要对他自己负责。因此,存在主义的第一个作用是它使每一个人主宰他自己,把他存在的责任全然放在他自己的肩膀上。由是,当我们说人对他的本质负责时,我们并不只是说他对他个人负责而已,而是对所有的人负责。“主体论”具有两种意义,而我们的反对者只是接触到其中的一个而已。主体论一方面是指个人主体的自由,另方面则指人是无法超越人类的主体性。后者才是存在主义比较深层的意义。当我们说一个人选择他自己的时候,我们的意思是指每一个人必须选择他自己。但是由此我们也意指选择他自己的时候,他也为所有的人作选择。因为实际上,在我们选择一个我们所想要做的人的时候,我们所作的种种努力,无非是在创造一个为我们认为当然的人的形象。我们在两者之中作选择时,同时也就是在肯定我们所选择的对象的价值,因为我们不能永远选择没有价值的。我们所选择的常常是较为有价值的,同时没有对我们更有价值的,除非对大家都更有价值。进言之,如果存在先于本质,而当我们存在的时候,我们也在创造我们的形象,则这个形象是适用于所有人类和我们所处的整个时代的。我们的责任因此较我们想象的更为重大,因为它关涉到人类全体。比如,假使我是一个工人,我可选择一个基督徒的工会,而不加入一个共d的工会。假如由于这个会员的资格,我要表示,为人处世最好是忍让为先,人的国度并不在这世界上,那么我并不是独自一个人归依于这个观点。忍让是我对每个人的意愿,结果,我的行动也就成为全人类的一种行为。或者,举一个较为私人性的例子,我决定结婚生子,纵然这个决定只是从我的情境,情爱,欲望中发展而出的,但在实行一夫一妻制上面,我就涉及到全人类,而不只我自己。所以,我对自己固然有责任,对别人也有责任。同时,我也塑造了某种我所希望的人的形象,我塑造我自己,我也塑造了别人。

19、图源:levetoietpense.wordpress.com

20、但在这里,我必须立即离开正题而把情形说个清楚,那就是我们并不是在提倡一种直觉的道德,因为我们的反对者会狡猾地用这个来指责我们。我之所以提到艺术品,只是作为一个比较而已。明白了这一点,当一个艺术家画一幅画时,会有人因为他没有根据先天建立的规则而责备他吗?会有人问他要画的是什么画呢?正如每个人都知道的,他不必画任何预先规定好的图画。艺术家之作画和此画之必须要画,都完全是他要这样做的。正如每个人都知道的,这并没有什么先天的美学价值,但在创造的过程中,在创造的意志和完成的艺术品之间,价值就会出现。没有人可以说出明天的绘画是什么样子,只有在画成之后,我们才能够评断它。这和道德又有何干?我们也是处在和这相似的创造处境中。我们从来不说一件艺术品是不负责任的。当我们谈论毕卡索的画时,我们知道得很清楚,这画是在他画这画的时候变成这样子的,而他的画就是他整个生命的一部分。

21、第人们对我们说:“你们不能判断别人。”这从某一个观点说是对的,但若从另外一个观点说则又是错误的。当一个人清楚而虔诚地选择了他的目的和行为时,不管他的目的是什么,他不可能再选择另外的一个,就这一点来说是对的。就我们不相信进步来说也是对的。进步意味着改良,但人永远是一样的,面对着一个永远变动的处境,在这种处境中,选择仍旧是选择。自从以前奴隶制和反奴隶制的选择之后——例如美国的南北战争,一直到今天我们在共和政体与共产主义之间的选择为止,道德的问题都未变更。 

22、烦有“烦心”与“烦神”之分。前者是指此在与他物发生关系时的存在状态;后者是指此在与他人发生关系时的存在状态。要说明的是“烦心”中的他物主要不是指与此在发生关系时的某种事物,而主要是指此在藉以与他物发生关系的“用具”。某种用具(即工具)的存在以它们为“此在”所用这种活动为前提。此在使用用具既揭示了“此在”本身的“在”,也揭示了用具的“在”,同时也揭示了用具所及对象的在。以此类推,通过用具的使用就揭示了与此在有关的其他存在者以及整个世界的“在”,由这里就不难引申出其他存在者“存在”的意义正是在烦心这种活动中由“此在”赋予的。

23、A为了真实再现世界和存在的荒诞以及人的异化,存在主义作品大多采用冷漠、客观的叙事笔调,以一种超然、不动声色的态度描绘世界的荒诞和人的异化,表现自由选择的主题。

24、《第四卷:归根到底》(Toutcomptefait)

25、我们永远不能根据天赋和特殊的人性去解释自己的行为。到了这里,萨特似乎完全否定了基因与环境的作用。给出的理由却是若不这样,“人们将确信地说:’你看我们就是这样,没有人可改变任何事情’”,也就是说,这是出于实践的需要,是行为的伦理学。“一个贫血的人并不因此成为懦夫,因为造成懦夫的是臣服或退让”,可是若贫血的虚弱体质在第一次就影响了他在体能方面的表现与竞争呢?连续数次影响之后,他难道还会没有任何形式的“退让”吗?即使抛开环境,我们总要承认“初始条件”的不同吧,否则如何解释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人们为何做出了不同的选择?或者,这正是所谓的“自由”?到了这里存在主义似乎成为一种信念,它避免你成为非常知足的英雄或懦夫,是行为的伦理学。而其目的是:“建立一个有价值榜样的人类王国,使它和物质世界有所区别”。

26、更进一步说,虽然要逐一地在每一个人中去寻找一个可以称为人性的普遍本质是不可能的,但是,却有一个人们共通的条件。今天的思想家之所以如此愿意谈到条件而不提及人性,绝不是偶然的。由于他的条件,它们或多或少清楚地知道了宇宙中先验地决定了人的基本处境的所有的限制。他的历史处境乃是变动不居的。在一个异教的社会中,人可以生而为奴隶,或是封建领主,或是普罗阶级。但是,永不变动的则是生存在这个世界的必要性,人必须工作以及人必然死亡的这些事实。这些限制既不是主观,也不是客观。或者我们可以说它具有主观和客观两因素。可以说它是客观的,因为我们到处可以遇到,而且到处可以辨认得出来。也可以说它是主观的,因为它们是被体验的,如果人不体验它们,则它们将化为乌有——这就是说,如果人不是自由地决定他自己以及他的存在和它们的关系。同时,虽然人的目的不同,至少没有一个对我是陌生的,因为每个人的目的都在于企图超越这些限制,或是扩大它们,或是使自己否定它们,或是使自己顺从它们。结果,每个目的不论是怎样属于个人的,都具有共通的价值。每个目的不论是中国人的,印度人的,甚至黑人的,都能为欧洲人所了解。说它可被了解,就是说一九四五年的欧洲人可以设法超出某种处境而趋向相同的限制,因此,他可以于其本身重新怀有中国人的,印度人的,或者非洲人的目的。每一个目的中都有其通性,所以,任何一个目的都可以为任何人所了解。然而,并不是说某个目的永远限定人类。而只是说它可以一再地被接受。如果我们的资料足够的话,我们永远有办法了解一个白痴,儿童,原始人,或是异国人。因此我们可以说人类的共通性是存在的,但它并不是先天赋予的;它是陆续不断地被塑造出来的。我国选择自己而造成了这个共通性;我也因了解任何一时代任何其他的人而造成了它。这个选择行为的绝对性并不改变每个时代的相对性。

27、没有什么证据,表示出我是亚伯拉罕,但每时每刻,我仍然被迫去扮演这些作为范例的行为。每一件发生于每一个人的事,就好像整个人类用眼睛注视着他的行为,并且为他的行为所引导。因此每一个人应当问他自己:“我真是这样的一个人吗?我的行动足以引导全人类吗?”如他不这样问他自己,那他就在掩饰他的焦虑。很明显地,我们在这里所提到的焦虑不是那导致无为主义或懈怠的。这是一种为每个负有责任的人所熟知的单纯的焦虑。例如,当一个军事长官负起攻击的责任,而派一批相当数目的人去冒死时,那是他选择这样做的,并且是他一个人决定这样做的。无疑的,他是在上级的命令下这样做的,但是这命令极为泛泛,必须他来加以解释。而就在这解释上,决定了十人,十四人,或二十个人的生命。因此当他在作决定时,他不得不感到焦虑。这种焦虑是所有做领导的人都知道的。那并不阻碍他们的行动,反之,那正是构成他们行动的主要条件。因为这行动表示他们面对着许多种可能,而当他们选择其一时,他们就由此而知道它是有价值的。存在主义者描写的就是这种焦虑,同时我们可以看出,这种存在主义所说的焦虑,乃是用一种对于为它所涉及者的直接责任去解释的。它不是一块将我们和行动分隔的布幕,它是行动本身的一个条件。 

28、《姜人生哲学到底——20位哲学家的生命策略》

29、至于“绝望”,它的意义非常简单。它只是指我们把自己限制于我们的意志和使行为实现的可能性内。每当一个人有所欲求的时候,总是有这些可能性的因素。如果我期望我的朋友前来看我,他可能坐火车或者电车前来,我预期火车将会在约定的时间到达,或者电车将不会出轨。我还是处在可能性的领域中。但是,严格说来,除了和我们的行为有关之外,我们并不寄望于任何其他可能性之中。在那考虑中的可能性不再影响我的行为时,我就必得不在意了。因为没有上帝及预先的安排可以使这世界及其一切可能性适合我的意志。当笛卡儿说:“征服你自己有甚于征服全世界。”他的意思究竟还是一样——那就是我们没有希望也得行动。

30、普通人学习哲学,并不是要做学问,而是想从哲学中获得启示,再匹配到自己的人生经验上,不断地思索、怀疑、反思······从而组织成自己的哲学,找到应对各种问题的方法。

31、50年代,萨特积极参加维护世界和平的活动,由此和英国哲学家、数学家罗素成为挚友。1953年,被选为世界和平理事会理事。

32、3)采用不连贯的的日记形式,以第一人称视角进行叙述,很好地揭示人物内心和生理上的感受。

33、萨特认为,他在精神分析的“童年”和“家庭”的研究中为马克思主义找到了这种中介因素。

34、圣日耳曼代普雷(Saint-Germain-des-Prés)是法国巴黎市第六区内的一个区域,位于圣日耳曼代普雷修道院附近一带。该区拥有许多著名的咖啡馆,例如双叟咖啡馆(LesDeuxMagots)和花神咖啡馆(CafédeFlore),也是让-保罗·萨特和西蒙娜·德·波伏娃从事存在主义运动的中心。

35、我们应该采取实事求是、一分为二的辩证唯物主义态度。

36、http://massimilianobadiali.it/litteratureEXISTENTIALISME.htm

37、所以,存在精神分析将通过这些行为的比较,显示出这些行为在不同的方式上所表现的那个唯一的启示意义。

38、01 存在精神分析法是如何产生的在不直接从作品本身去寻求作品意义的文学批评方法中,有两大重要的流派。

39、哲学难,难在缺乏适应性强的本土种子,缺乏培育哲学种子的肥沃土壤和阳光雨露,而这些都与历史社会巨大的变迁有关。

40、萨特讲了一句名言:“人命定是自由的”。里面包含有两层含义——第人是被无缘无故抛到世界上来的,是空无所有的;第人一旦进入尘世,他就享有绝对的自由,就要对所做的一切负责 ,就是自己行动的主人。

41、萨特感到写作的自由包含在政治的自由之中:“散文艺术与民主制度休戚相关,只有在民主制度下散文艺术才保有一个意义。”当民主受到威胁时,散文艺术同样也受到威胁。写作也是一种要求自由的方式。因此,作家一旦选择了写作:“不管你愿不愿意,你已经介入了。”作家无可逃避,他就是处境中自由的人,对自由选择的行为负有道德的责任,他的言语和沉默都有一种份量。萨特认为:这就是文学的社会功能。

42、第人们对我们说:“你们不能判断别人。”这从某一个观点说是对的,但若从另外一个观点说则又是错误的。当一个人清楚而虔诚地选择了他的目的和行为时,不管他的目的是什么,他不可能再选择另外的一个,就这一点来说是对的。就我们不相信进步来说也是对的。进步意味着改良,但人永远是一样的,面对着一个永远变动的处境,在这种处境中,选择仍旧是选择。自从以前奴隶制和反奴隶制的选择之后——例如美国的南北战争,一直到今天我们在共和政体与共产主义之间的选择为止,道德的问题都未变更。

43、03 存在精神分析法如何应用于文学批评?萨特存在精神分析法在作用于文学批评上,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关于文学的作用、关于作家、关于作品中的人物、关于作品主题。

44、下面就让小编带你一分钟读懂萨特的存在主义!

45、举例来说,让我们研究下面的两个个案,那你就会明白,不管他们是如何的不同,他们是很相似的。让我们以《黍须上的磨坊》(TheMillontheFloss)为例。在这里,我们发现有一位年轻的女人,美姬•特莉茀,她是热情之价值的化身,并且她自己也知道这一点。她爱上了一年轻人叫史帝芬的,但这个青年已经和另外一个不出色的女孩订了婚。 于是这位美姬•特莉茀并不冒然追寻幸福,反而为了人类团结的缘故,选择了牺牲自己一途而放弃了她所爱的人。另一方面,在斯丹达尔《卡尔特修道院》(ChartreusedeParme)中的桑索茀莉娜则相信热情使人具有真正的价值,那么她就会宣称伟大的热情使它的牺牲成为正当的,而且必须选择阻止史帝芬与他订了婚的丑小鸭的婚姻之爱。她为了实现她的幸福将不惜牺牲一切,正如史丹达尔所指出的,如果生命对她如此需求的话,她会为了热情的缘故而牺牲。这里我们面临了两个迥然不同的道德,但我们认为它们是相同的,因为支配于两个情形中的都是自由。你可以想象两种效果完全相同的态度,一种是那女子会断情以放弃她的爱人,而另一种是那女子为了满足性欲,故意对她爱人以前的婚约不闻不问。从外表上看来,我们援引的这两个例子似乎相同,然而事实则不然。桑索茀莉娜的态度和美姬的态度比和一个一味贪欲的人的态度更为相近。这样,你们就可以明白,第二个反对既是真的又是假的。人们可以选择任何事情,但是只能是在自由行动的范畴之内才可以。

46、比如,一个小偷在大街上正在偷钱包,我们要阻止他,首先就会喊到:不准你偷东西或类似揭露他“偷东西”这一行为的话语,如此,他就会意识到人们都会知道他在“偷东西”而不得不终止这一行为。

47、另一方面,假如上帝不存在,也就没有任何价值或命令给予我们以规范我们的行为。因此,在我们的前后都没有一个光辉的价值领域,都没有任何理由或借口。我们孑然孤立,没有任何理由可寻。这就是我所谓的人是被注定为自由的意义。说是被注定,乃由于人并不会创造自己,然而又是自由的,自从人被抛进这个世界,他就要对他所做的任何事情负责。存在主义者不相信热情的力量。他不同意一往向前的热情是决定性的引导人们于行动的一道急流,因而就可以把它作为人的一种托词。他认为一个人对于自己的热情也应该负责。存在主义者不认为一个人可以借发现什么预兆,去帮助他决定未来行动的方向。因为他认为一个人在选择的时候,就自行解释了这预兆。所以他认为每一个人,无须任何的支持或援助,人,是时时刻刻都注定要去创造自己的。庞其(ponge)在一篇非常精僻的论文中说过:“人就是人的未来。”(Manisthefutureofman)这话对极了。只是如果有人以为这就是说未来乃取决于上天,上帝会知道它是什么,那就错了。因为假使这样,那就没有未来可言了。然而,假使它的意义是:无论人现在怎么样,永远有一个未来等待着他去塑造,一个等待着他而未经开辟的未来——那么,那就对了。但是现在,人们是被舍弃的。

48、因此,作家为了写出有价值的作品必须参加变革现实的活动。作品的深度、浓度取决于作者变革这个世界的行动,同时也要求欣赏者积极参预。

49、事实上,能用什么对她证明他是上帝呢?假若一位天使对我显现,有什么证据可以证明他是天使呢?或者,假如我听到声,谁能够证明这声音是来自天堂而不是来自地狱,或者是自己的潜意识,或者是某种病状?谁能够证明他们确是对我而说的呢?

50、萨特是20世纪法国著名的哲学家,也是20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之萨特是标准的“00”后,因为他1905年出生于法国巴黎,父亲是法国人,母亲是德国人,但是萨特的童年不怎么样,两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感觉西方很多哲学家的童年都不太好,上一个哲学家系列的维特根斯坦,虽然出生在富豪家庭,但是早年4个哥哥就有3个自杀了,而他自己也长期徘徊在自杀的边缘,萨特之前的哲学家尼采也是早年丧父,跟母亲的关系也是支离破碎。

51、无为主义是说下面这句话的人的态度:“让别人来做我所不能做的事情。”但我摆在你面前的理论恰恰与此相反,因为它宣称除行为之外就没有其他真实的了。诚然,它还意含着“人除了他意图成为什么之外,就空无所有,只有他体现自己时,他才存在。因此,他除了是行为的总和之外就空无所有,除了生命之外就空无所有。”因此,我们知道为什么在某些人对我们的教训感到震惊。因为有许多人在他们的痛苦之中只有一个支持他们的念头,那就是作如是想:“环境对我不利,我本是成为一个比我目前更为佑 价值的人。我承认我从来没有一个情人或好友,但这是因为我从来没有遇见过值得这样对待的男人或女人。如果我还没有一本好书,那是因为我没有时间写。如果我还没有生儿育女,那是因为我不曾发现值得跟我生活在一起的人。所以在我身上是保持着很大的能力、爱好,以及潜在力,未曾使用过但却全然存在着的,这些就使我具有了不能由我的行为推测出来的价值。”但是,对于存在主义者来说,除了恋爱的行为之外便没有恋爱,除恋爱中所显示的之外便没有恋爱的可能,同样,除非已经在艺术品中表现出来的以外就没有天才。普罗斯特的天才乃是普罗斯特作品的总和。拉辛的天才就在他一连串的悲剧之中,除此之外就别无所有了。为什么我们要将拉辛的写作能力归之于那未写出的作品呢?在生命中,一个人创造他自己,描绘自己的画像,除了这画像之外就别无所有。无疑地,这种想法对于那些在生命中还没有成就的人来说是不舒服的。但是在另一方面,它使人知道只有真实才是可*的。梦想、期待,以及希望给人所下的定义只是欺人的梦想,幻灭的希望,以及未实现的期望,这就是说,它们给他下的定义是否定的,而非肯定的。然而,当一个人说:“除了你的生活之外,你就空无所有。”这并不是说一个艺术家只能以他的艺术品来判断他,因为还有许多的事物对他之为人的定义而言,具有极大的意义。我们的意思是说,一个人只是一连串的行动而已,因此他是构成这些行动的总和、组织,以及多种关系。因此可以知道人们指责我们的,并非因为我们的悲观主义,而是因为我们乐观主义的严肃性。假使人们指责我们的小说,在这些小说中我们描写那些卑鄙、软弱、怯懦以及有时明显罪恶的人物,这并不是只因为这些人物是卑鄙、软弱、怯懦或罪恶。因为假定就象左拉一样,我们指出这些人物的行为乃是由于遗传所引起,或是由于他们的环境所引起的,或是由于决定的因素,不论是属于心灵的还是有机体的。人们将确信地说:“你看我们就是这样,没有人可改变任何事情。”

52、《第一个人》(LePremierHomme)

53、如果人们研究一件工业制品——譬如说一本书或者切纸刀——人们就可以了解,制造它的工匠必定先有关于它的概念存乎心中。同样地,他曾对切纸刀的概念以及先于存在的制作技巧加以注意过。这种制作的技巧是那概念的一部分,实际上,也就是定则。因此,切纸刀就成了在某种一定方法之下所制成的东西。而在另一方面它又可以有某种特定的用途,因为我们不能想象一个人会制造一把切纸刀而不知道它的用途的。所以,对于这把切纸刀,我们可以说它的本质——也就是使它可能被制作出来以及具有意义的这种定则与性质之总和——先于它的存在。这类的切纸刀或书本就这样注定了地呈现于我们的眼前。在这里,我们是以一种技术的观点来观察这个世界,所以,我们可以说制作先于存在(productionprecedesexistence)。

54、(2)萨特.存在主义是人道主义(M).上海:译文出版社,19

55、但是必需指出的是,萨特并不是为强调自由而强调自由,他的目的是为了落实由自由选择而带来的后果,应承担的责任。康德曾经指出:没有自由意志就没有任何道德可言,而自由就意味着必须承担责任。萨特接受了这个思想并把它继续向前推进了一步;认为当自我一旦作了某种选择之后,不仅是在塑造着自我,而且也是在塑造着他人,因此不仅应替自己负责,而且也要替他人负责。“人,由于命定是自由,把整个世界的重量担在肩上,他对作为存在方式的世界和它本身是有责任的”,(3)(P708)显然其中贯注的思想和康德的“普遍道德律令”是一脉相承的。

56、另一个是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学文学批评,侧重于从社会环境与个人关系的角度来论述作品存在的社会意义及其价值。

57、对于整个作家群体来说也是这样。作家在社会中的状况是只消费而不生产,在这种意义上作家是无用的。因为:“有用的定义是在一个业已建成的社会的框架内,相对于各种制度,价值和业已规定的目标而确立的。”社会中的统治阶级已从物质烦恼中解脱出来并渴望对自身进行反思,因此需要艺术家向他们展示自身的形象,他们给艺术家颁发年金以养活艺术家。但是,揭示就是改变,艺术家的揭示活动引起对既定价值和制度的争议,他们向社会展示它的形象从而使社会承担这一形象,这就与养活他们的那些人的利益背道而弛。

评论问答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