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发展历程(精选美句97句)

2023-07-13 11:44:33 个性说说

儒家思想发展历程

1、战国时期——孟子思想的发展:政治上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主张“政在得民”,反对苛政、“虐民”“暴民”。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的劳动时间,宽刑薄税。

2、 (2)明朝:李贽是明后期“异端”进步思想家,他指责儒家经典并非“万世之至论”,揭露道学的虚伪,反对歧视妇女和压抑商人。他是我国反封建的思想先驱,他的思想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带有民主性色彩。

3、春秋战国儒家思想的产生与初步发展。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儒家为诸家之这一阶段,儒家虽然属于显学,但由于其主张不能适应当时战乱动荡的社会环境,因此未被统治者所采纳。(儒家思想发展历程)。

4、汉朝是我国历史上国运长久,国力强盛的王朝,在这期间董仲舒横空出世改良儒学,汉武帝“独尊儒术”使儒学成为官方思想,而儒学又与选官挂钩,也大大促使了儒学在民间的兴盛。在汉朝四百余年的统治中儒学获得了长足的发展,针对儒学的研究越来越精细化,儒学中也逐渐分出了不同派系:即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这些都是儒学兴盛的表现。

5、①人与人关系:仁爱、推己及人、和睦相处、言而有信、尊老敬贤

6、(3)西汉的董仲舒以儒学为基础,以阴阳五行为框架,兼采诸子百家,建立起新儒学。其核心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他的思想集中于《天人三策》和《春秋繁露》。(儒家思想发展历程)。

7、我们来看看论语中这段: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齐景公问孔子为政之道,孔子跟他说:君王做好自己的事,大臣做好自己的事,父亲做好自己的事,儿子做好自己的事。齐景公对:说得好,假如君王做不好分内事,大臣做不好分内事,父亲当不好父亲,儿子做不好儿子,即使还有食物,我又哪里有心思吃得下。论语中孔子想表达的是众人各司其职,各谋其政,社会分工虽不同,但只要人人都做好了自己的事情,那么整个组织才能和谐共生。而后孟子提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其言论也只是提出了五伦的道德规范,董仲舒之流,为了服务皇权统治,加上自己学问不精,罢黜百家,独尊他自己制定的新儒家,可谓害人不浅。何谓“阳尊阴卑”?易经有云: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天在上为“尊”,地在下为“卑”,天在上,地在下,乾坤由此排列成行。三纲五常发展到后来出现了: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多么的迂腐!

8、孟子对儒家思想的发展:孟子,名轲,战国时邹城人,今山东邹城,也是生活在齐鲁大地。从小听到孟子的故事是“孟母三迁”及“子不学,断机杼”,说明孟子从小的家庭教育还是比较重要的。

9、④评价:使理学由客观唯心主义向主观唯心主义演变,走到了极端。

10、程颢、程颐:理是万物的本源,理的核心是“仁”;人伦道德、尊卑等级都是天理;仁是与万物俱生的。

11、王夫之:“循天下之公”,深刻揭露历代帝王把天下作为私产的做法,提出耕者有其田;尊重物质运动规律的自然史观和社会史观,唯物主义者。

12、(2)秦朝时期儒家思想遭到压制。原因:秦朝时期,儒生依然遵循旧思想主张,非议郡县制,以古非今,站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对立面,阻碍历史的前进,必然会遭到压制。

13、 (1)元朝的邓牧:自称“三教外人”,著书大胆否定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其非君思想,对明清进步思想家有一定影响。

14、(2)儒家思想对巩固封建统治、维护国家统一发挥过重大的作用。但它也曾成为统治者控制人们思想、实行愚民政策、阻碍科学发展的工具,对历史产生过消极作用。

15、①注重道德修养:爱人、德政、孝悌、仁义礼智信等

16、    最后,该书选编的文章体现了古为今用、以古鉴今的特色,揭示了儒学何以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并为时代发展与文明对话作出新的贡献。纵观中国哲学演进历程可见,儒学及其在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与法家、道家、墨家、农家、兵家等思想流派相互切磋、激荡而形成的文化大观,对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具有丰厚的思想滋养,由此形成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标识。马克思主义同包括儒学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使儒学具有科学理性精神和时代品格,从历史走向未来,更好地面对我们时代的现实问题。

17、    值得提及的是,作为“国际儒学论坛”代表性成果选粹,该书可谓亚洲儒学对话的一个缩影。其中既包括韩国儒学、日本儒学、越南儒学研究的新论,也有比较视域中的儒学研究,从中可见阐释儒学的多样视角。在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与海外文化的中国传播过程中,作为中华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儒学已经走向世界,并不断面向世界展现中华文化的时代魅力。可以说,儒学发展历程体现了传统与现代之间关系的一种独特样态,在整合传统基础上实现文化再创造,反映了以创新性发展的儒学促进现代文明转型的自觉。

18、明末清初,李贽、黄宗羲、顾炎武为代表的思想家大力批判封建专制和儒家思想,使得入学遭受一定的冲击。

19、 (2)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他主张施行仁政,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主张“政在得民”,反对苛政;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劳动时间,宽刑薄税。

20、(5)唐朝中期的儒学大师韩愈,从维护封建统治出发,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道的观点。

21、针对土地兼并严重的现实,发挥儒家的仁政思想;针对为人处世标准,提出“三纲五常”、孝道。

22、在中国大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尽管政府当局曾经带头“打倒孔老二”,但儒家思想在国人价值观中的主流地位并不可能去除,并因此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其影响至今,但改革开放以后儒学重新受到部分人重视,当今亦有所谓新儒学。

23、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代表了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利益。他的主张可概括为:仁。仁者爱人。这是他的思想核心。德。主张以德治国,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礼。主张“克己复礼”。所谓克己复礼,就是克制自己的欲望,自律,以便恢复周礼。有教无类。

24、第在新时代继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2019年11月16日,王岐山副主席出席纪念孔子诞辰257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六届会员大会开幕式并发表讲话:中华文明推崇的“小康”“大同”“天下为公”,与今天我们为之奋斗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息息相通;中华文明推崇的“重民”“安民”等民本思想,与今天我们坚持的“以人民为中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脉相承;中华文明推崇的“仁义礼智信”,与今天我们倡导的家国情怀、责任担当乃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交相辉映;中华文明推崇的“和而不同”“协和万邦”,与今天我们主张的开放合作、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思致相因。中华文明始终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源头活水。王岐山副主席强调,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国际儒联第五届会员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为弘扬儒学文化和一切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推动不同文明的互学互鉴指明了方向。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从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同时尊重世界上所有文明,为人类文明进步不断作出贡献。要加强交流、互学互鉴,促进各种文明因地制宜、交流互鉴、顺时应势、永续相传。

25、西汉--董仲舒的新儒学成为统治思想:董仲舒以儒学为基础,以阴阳五行为框架,兼采诸于百家,建立起具有神学倾向的新儒学。新儒学以“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为核心。

26、至于汉朝的那个“儒家”,已经深度和法家融合,深度融合“郡县制”制度,成为适应大一统格局下的“刘彻新时代大汉特色儒家主义思想”,和春秋战国时代的“儒家”仅仅是有一脉相承的关系而已。

27、先秦时齐鲁两地的儒生讲学授徒已蔚然成风,虽然有秦火之殃,但是到汉代经过朝廷提倡又迅速发展起来。浮丘伯授《诗经》、高堂生授《士礼》、伏生授《尚书》、胡母生授《公羊春秋》、田何授《易》,都是史籍有名者。汉初时黄老之学因为窦太后的提倡还能与儒学分庭抗礼,到武帝时,已经颓然大败了。武帝做太子时的太傅王臧,是儒家申培生的弟子,后来官拜九卿;赵绾,为御史大夫;太尉田蚡、丞相窦婴“俱好儒术”,武帝受这些人的熏陶,自然就埋下了心向儒术的影子。后来武帝诏举贤良对策,研习《公羊传》的董仲舒脱颖而出,其《天人三策》非常符合统治需要,因此颇受青眼。等到了公孙弘以《春秋》拜相,“天下学者靡然乡风矣”。

28、秦国奉行以法治国,革除旧弊,提高耕战能力,得以迅速强大。这是法家“法、术、势”的优点,是强国利器,因而法家得以在诸子百家之中脱颖而出。而儒学没有这样的能力,儒学的特点是春风化雨、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因此,兴儒学就需要足够的时间与稳定的社会环境,而乱世赋予不了儒学兴盛的空间。

29、王阳明(明代)心学的集大成者:宣扬“心即理也”“心外无物”等;致良知;知行合一。

30、西汉--董仲舒的新儒学成为统治思想:董仲舒以儒学为基础,以阴阳五行为框架,兼采诸于百家,建立起具有神学倾向的新儒学。新儒学以“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为核心。

31、(4)魏晋之际出现的玄学用老庄思想解释儒家的易经,这是为士族辩护的一种消极思想。《周易》、《老子》、《庄子》称之为“三玄”。玄学主张君主无为、门阀专政,主要活动在洛阳。代表人物有何晏、王弼和竹林七贤。 

32、顾炎武:明末清初思想家,强调“经世致用”的实际学问。著《天下郡国利病书》,他提倡“实学”的目的在于批判理学,反对君主专制政治,顾炎武的学风对清代学者影响很大。

33、面对冲击,儒学也作出反应。康有为、陈焕章创立孔教会,欲将儒教国教化。而学衡派的学人对孔子和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的地位做出了深刻的研判,产生了新儒家。

34、发展了孔子“仁”、“以德治民”的观点,提出较为完整的“仁政”理论,要求统治者停止兼并战争,减轻赋税,制民之产,尊贤使能。

35、儒家的政治理想主要体现在仁政治国和克己复礼方面,这两条核心内容刘彻都没有接受;匪夷所思的是抛弃了克己复礼与仁政治国的儒家政治理想,竟打动汉武帝刘彻。

36、①儒家思想所提倡的道德规范意识——有利于培养现代公民意识;

37、朱熹:建立了庞大而严密的理学体系,是理学的集大成者。

38、    前5世纪由孔子创立,脱胎自周朝礼乐传统,以仁、恕、诚、孝为核心价值,着重君子的品德修养,强调仁与礼相辅相成,重视五伦与家族伦理,提倡教化和仁政,轻徭薄赋,抨击暴政,力图重建礼乐秩序,移风易俗,保国安民,富于入世理想与人文主义精神。

39、董仲舒上“天人三策”,提出了自己的主张。春秋大一统。因为古代没有标点符号,这里的春秋是一本书,即《春秋》。董仲舒这一主张的意思是《春秋》这本书的主要思想就是“大一统”。宣扬君权神授,提出“天人合一”,“天人感应”。“三纲五常”。

40、明清以来,西学东渐。鸦片战争中国战败之后,面对西学的压力,清代儒家开明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改良主张。近代以来,中国的落后致使人们对中国文化作出反思,儒学内部龚自珍、魏源等,以汉学批宋学,主张改革。

41、西汉——董仲舒的新儒学成为统治思想:董仲舒以儒学为基础,以阴阳五行为框架,兼采诸于百家,建立起具有神学倾向的新儒学。新儒学以“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为核心。

42、黄宗羲:批判君主专制,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提出君臣平等,限制君权,保证人民的基本权利;反对传统的重农抑商,认为工商皆本。

43、孔子死后,儒分为有颜氏之儒,据说是颜回 所传;曾参 作《孝经》、《大学》;其孙 子思 作《中庸》、《子思子》;孟子受学于子思门人,学通五经,著《孟子》;吴起曾拜曾参为师,虽然后来所见不合;韩非受学于荀子 等等。儒家学者虽然分裂,但儒家学派已经滋然大盛了。

44、之后,又有三次对儒家思想的较大冲击:第一次是太平天国运动中,草根阶层对儒学的冲击。第二次是戊戌变法时代,变法派思想家对儒学的冲击。第三次是民国成立之后的新文化运动,各类激进主义新思潮对儒学的冲击。

45、(3)秦朝时期受压制:有些儒生遵循旧的思想主张,非议郡县制,以古非今,站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对立面,为加强思想控制,实行“焚书坑儒”政策,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46、宋代的新儒学--理学:特点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集大成者朱熹的观点:他认为理是第一性的,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材料,是第二性的,主张“存天理,灭人欲”。实际上为封建等级制度辩护。

47、第儒家文化渊源流成,已成为我们民族的根,我们必须从中吸收养分。儒家文化经过了从孔子强调的仁礼乐到董仲舒的经学儒家再到朱熹的理学儒家,是一个不断发展调整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忠、恕、孝三个核心价值观点一直没有变化,变化的只是依据生存环境和功用目的的内容取舍而已。忠、恕、孝是一个社会保持稳定的内在人心的最高提炼,同时具有极大的可操作性。三千年来无论谁当政,社会如何变迁,太平盛世还是兵荒马乱,儒家这三个核心价值观始终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始终是保持中华民族内在凝聚力的源泉,因为它们符合一个社会存在的最基本的人性良知。在当代同样如此,谈专业化职业化其核心是忠,谈妥协宽容的概念其核心是恕,谈社会和谐也离不开一个孝字,不能感恩父母又怎么能对他人表示善意呢。

48、儒学在中国存在几千年,对于中国的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依然存在巨大的潜在影响。

49、(1)明朝:李贽是明后期“异端”进步思想家,他指责儒家经典并非“万世之至论”,揭露道学的虚伪,反对歧视妇女和压抑商人。他是我国反封建的思想先驱,他的思想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带有民主性色彩。

50、《史记·孔子世家》载:"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於夫子。可谓至圣矣!"

51、言归正传,“三从四德”很符合当时的社会需求,人文环境。“三从”即使放在当代也没说错,除非人类的社会结构关系发生变化,否则永远不会过时,女人幼年时依靠老爸,出嫁了依靠老公,老公去世了靠儿子抚养,这话也可以这样说:男人幼年时靠妈妈教育,结婚了靠老婆扶持,年纪老了靠女儿抚养。“四德”放在当代也不过分,德行修养维系着社会关系,体现着一个人的素质操守,古代“四德”的制定当然是参考的当时的人文环境,男性的道德规范还要更多。“三从四德”发展到后来,确实偏了,从董仲舒“男贵女贱”的思想制定新儒家之后,就开始越偏越远了,比如后来的“裹足”,后人写的“女子无才便是德”等。

52、唐代韩愈提出“道统”思想,北宋形成声势浩大的儒学复兴运动。理学是以儒学为基础吸收佛学,道家思想形成的新儒学,这是一个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观念系统,它使儒家思想理论化和哲学化,但理学的发展也使儒学日益走向极端。

53、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家思想: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节与和谐人际关系。维护周朝的“礼”,主张贵贱有序。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与任意刑杀,指出统治阶级要爱惜民力、取信于民、正身律己。

54、①儒家思想是农耕社会的产物,反映古典精神,是农民意识,与工业文明不相适应

55、战国时期的孟子发展了孔子的学说,政治上主张仁政,并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主张政在得民,反对苛政。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的劳动时间,宽刑薄税.儒家思想开始与政治相结合。

56、说起墨家兴衰的根源,我认为在于墨家思想本身的局限性。

57、③可以用儒家的伦理思想的合理部分化解当今市场经济负方面的影响

58、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家思想: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节与和谐人际关系。维护周朝的“礼”,主张贵贱有序。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与任意刑杀,指出统治阶级要爱惜民力、取信于民、正身律己。

59、儒家只是诸子百家中的一门学问,他的主要立意还是阐述人道,即人类入世生活所有息息相关的事物。正因为儒家只是阐述为人之道,所以在阐述人性本善还是人心本恶时是很难得出结论的,反而给后世造成了误导,孔子不语怪力乱神,论语在阐述人道之外的事物就显得很无助了。儒家讲修身的层级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并没有讲清楚为何要修身,以及平天下之后又归于何处,终究还是解释不了人类的终极问题“是谁?从哪来?为什么来?又去哪里”。

60、 (7)明中叶的王阳明反对朱熹把心与理视为两种事物的观点,创立与朱熹相对立的主观唯心主义理论——心学。理学由客观唯心主义向主观唯心主义演变,说明它已经走到极端。

61、(4)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是宋代主要的哲学思想。朱熹是理学发展的集大成者,朱熹继承了北宋哲学家程颢、程颐的思想,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理学体系,后人称之为程朱理学。其核心内容为:“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是第一性的;“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材料,是第二性的。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认为人欲是一切罪恶的根源,因此他提出“存天理,灭人欲”。这实际上是为封建等级秩序辩护。

62、②伦理道德:孝、仁义、诚信等观念有助于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精神文明建设

63、文献方面:整理编订文献“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有利于文化事业的发展和传承。

64、③个人修养:正身自省、舍身取义等强调个人修养,有助于规范和约束市场经济的交易活动和行为,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更加健康、有序的发展

65、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是明末清初三大杰出思想家。黄宗羲的主张:揭露君主专制,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主张用“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从而限制君权。工商皆本。手工业、商业与农业都是本业。

66、北宋时期儒家学者融合佛道思想解释儒家义理,将儒学上升到新高度即理学:

67、宋明继续发展成理学(官方哲学):程朱、陆王

68、宋明理学三教合一:汉武帝以后,儒学在统治者的大力提倡下呈现繁盛之势。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唐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即尊道、礼佛、崇儒。佛教和道教的发展,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儒学大师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

69、因而我觉得儒家思想的兴衰取决于盛世乱世,乱世则批其糟粕,而盛世则承其精华。

70、  期以来诸子百家是公务员考试中非常高频的考点。

71、(6)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是宋代主要的哲学思想。朱熹是理学发展的集大成者,朱熹继承了北宋哲学家程颢、程颐的思想,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体系,后人称之为程朱理学。其核心内容为:“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是第一性的;“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材料,是第二性的。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认为人欲是一切罪恶的根源,因此他提出“存天理,灭人欲”。这实际上是为封建等级秩序辩护。

72、君民关系:舟水之说(君舟民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73、朱熹代表的儒学在明朝成为思想正统,并影响深远,这也是儒学的兴盛之世。而王阳明的“心学”在民间影响深广,也可算是另一种形式的兴盛。而这一切的前提都是稳定的社会环境。

74、④强调力行:力行意识及其所体现的务实倾向和自强的精神,对中国文化起了推动和促进作用

75、战国时期——孟子思想的发展:政治上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主张“政在得民”,反对苛政、“虐民”“暴民”。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的劳动时间,宽刑薄税。

76、东汉、魏晋南北朝受到挑战(佛道),出现危机(仍是正统思想)三教融合

77、认为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掌握“礼”;认为治国应以礼教为主,强调礼法并用;。

78、然而“礼乐崩坏”之后,各国之间开始互相蚕食,生产力也大大提高,再守着周礼那一套思想确实有点儿落后了啊,儒家是“基础学科”,但是应用层面需要更先进的操作和管理制度,光讲一些思想品德的大道理已经无法继续适用于国际形势错综复杂的实际问题。进入战国之后,各国君主迫切的需求是“集权”和不是“分封”,各国开始变法,“分封制”的制度开始逐渐地转向更加先进,基于法家主义思想的“郡县制”。

79、④评价:使理学由客观唯心主义向主观唯心主义演变,走到了极端。

80、秦朝时,秦始皇信封法家,"焚书坑儒",儒学遭重创。

81、李贽(明后期)否定儒家经典和孔子的权威,认为人人都有权做出自己的判断;批判道学家的虚伪说教,肯定人的正常需要,认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82、顾炎武:批判君主专制,提出“众治”的主张,梁启超归结其思想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主张经世致用,注重实学。

83、宋代的新儒学——理学:特点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集大成者朱熹的观点:他认为理是第一性的,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材料,是第二性的,主张“存天理,灭人欲”。实际上为封建等级制度辩护。

84、武帝时期确立正统地位,成为传统文化主流思想:董仲舒、汉武帝

85、众所周知,在"五四运动"发起后至今,其间又遭"文化大革命"最后一劫,这场充满强烈政治目的色彩的"儒法斗争"、"批林批孔"的"文革"运动,使儒学历经空前的厄运。亿万人民高喊"打倒孔老二"的噪音充斥在中国的大地上,就这样使孔孟儒学乃至孔孟本人蒙上了不白之冤。

86、董仲舒根据《论语》中孔子所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并按照他自己的“阳尊阴卑”利润,制定了“三纲五常”的道德规范,并因此作为其新儒家思想的核心。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

87、北宋儒学家以儒学为主,吸收佛教道教思想,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理学分为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

88、    概览该书89篇选文的主要内容,可见儒学的学术生命力与传播力,其知命知己与成己成性的精神追求仍然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精神世界,在文明交流互鉴中超越自我,并以面向世界、体现时代精神的思想姿态为世界文明发展贡献力量。正如刘伟校长和朴仁国院长在序言中所言:“纵观儒学发展走向,研讨儒学在世界的传播与影响,审视其与世界文明发展的互动关系,已成为当今学界的自觉探索。”该书反映了学界这种自觉探索,其中约40%为海外儒学研究名家的文章,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亚洲学者在儒学研究领域相互交流、切磋的印记。

89、这一时期出现了诸子百家彼此诘难,相互争鸣,盛况空前的学术局面,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90、战国初步发展(蔚然大宗、冷落):孟子、荀子

91、当代社会是一个民主的社会,是一个充满仁义的社会,国家制定的相关政策以及d的群众路线主要体现的就是“以人为本”的重要思想。纵观历史长河,追溯当代社会“以人为本”的思想根源就是其儒家的核心思想“仁”。儒家学派的开创人孔子坚定而明确地主张人格的独立与尊严是不容侵犯与剥夺的。从孟子的“民贵君轻”到d的群众路线便可得知;儒家的核心思想“仁"就是当代社会“以人为术”的重要体现。

92、文字很多内容和经典,化是修行,把经典运用在生活中。这才叫文化。有知识没文化,意思就是从来不按照经典要求自己做事生活。却去教孩子经典,那就是真正的祸国殃民的文化败类。

93、儒家是中国古代自从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最有影响的学派。做为华夏固有价值系统的一种表现的儒家,并非通常意义上的学术或学派。一般来说,特别是先秦时,虽然儒家是最有影响的学派,但也只是诸子百家之与其它诸子百家一样地位本无所谓主从关系。

94、(6)维新变法时期儒家思想出“新意”。原因:维新变法时期,康有为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变法的道理。把孔子打扮成变革的先师,为维新变法思想制造历史根据,以减少变法阻力。

95、面对冲击,儒学也作出反应。康有为、陈焕章创立孔教会,欲将儒教国教化。而学衡派的学人对孔子和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的地位做出了深刻的研判,产生了新儒家。

96、②儒家思想可以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有很大的包容性

评论问答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