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的人物形象(精选美句70句)

2023-09-12 10:23:24 个性说说

诸葛亮的人物形象

1、看,孔明认为自己原本东方下士,即出师表中的卑鄙布衣,被先帝赏识使用,位极人臣。现在讨贼未效,知己未答,谁是孔明的知己需要孔明这么鞠躬尽瘁的报答?此外还有黄陵庙记: 仆躬耕南阳之亩,遂蒙刘氏顾草庐,势不可却,计事善之。于是情好日密,相位总师。不过这个文章虽收录在诸葛亮集里,作者是存疑的。聊作参考。(诸葛亮的人物形象)。

2、唐国强曾在访谈中提到他给诸葛亮形象的塑造找到了几个切入点,其中之一就是幽默感。这份揣摩和把握是令人信服的,并不会和诸葛亮沉稳睿智的风格产生不协调。毕竟,诸葛亮出山正是意气风发的青年人,他聪慧,有旺盛的创造力更有洞若观火的敏锐,他的一生都是在学习、发明和创造。火热的生命力量让诸葛亮的生命有了极大的延展性,留给后人更多想象和创作的空间。于是唐国强把握这个“度”,活泼机敏、狡黠调皮中亦不失胜券在握的自信风采。幽默感仅仅是唐国强拉近距离的一个手段,单单幽默感这一个特质对于诸葛亮形象的塑造来说还是远远不够的。虽然诸葛亮有着普通人的一面,但他绝不是芸芸众生的一员,于是中晚年诸葛亮所走的道路更为艰难,也更为深刻——观众看到了他的勇气、决心和孤独。

3、94版诸葛亮的崇高感并非如蜀道一般忽地拔地而起,而是细水长流地将人指引到广博的海洋——从优美感深处折射出的崇高感更有震撼人心的力量。94版诸葛亮是罕见地兼具优美感与崇高感的再创造,必将长长久久留存于观众心中,成为点在岁月心尖的朱砂痣。

4、火烧博望坡之后,曹操卷土重来,派曹仁和曹洪大军进攻新野。诸葛亮料新野呆不了,就留下空城,民房屋上藏硫磺等引火之物。曹军进城之后住入了民房。夜里狂风大作,埋伏在城外的刘备军往城里射火箭。大火迅速烧起来。曹兵逃奔出城,被刘备军截杀,大败而归。

5、   最让人惊叹的要数“是夜,天愁地惨,月色无光,孔明奄然归天”这句环境描写了。这是何等凄惨!这种场景已经不像是一位丞相去世了,而更像是一尊神仙逝了,就连天地日月都替他悲伤。这种“死亡特效”,在《三国演义》中唯有诸葛亮可以享受。连刘备、孙权、曹操等人都没有这种描写,究竟是什么样的高人,才能让天地感伤,使日月落泪啊!

6、   诸葛亮的才智谋略,更是从政治、军事方面来展现得淋漓尽致。

7、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是以忠臣的形象出现在书中,无论是对刘备,还是对刘婵,此人物均是忠心耿耿,未作出逾越臣子关系的行为。从白帝城托孤典故中,刘备临终前,将蜀国和刘婵托付给诸葛亮,并言道“刘婵不行则取而代之”,刘备听罢手足无措,立即表忠心。有人解读刘备行为说此举是试探诸葛亮,但从某种角度来说,以刘备对诸葛亮为人的了解,或许仅仅是在交代后事。从刘备后期的种.种行为来看,包括平定南蛮与北伐曹魏等,其是替刘备实施未完的战略,为蜀汉生存打基础。《三国演义》在初中课本中就已经出现,初读时觉得诸葛亮如同神一般,再读时则被诸葛亮之忠心所感染,不禁赞叹此人之大义。

8、《三国演义》篇末慨叹说:“纷纷世事无穷尽,天数茫茫不可逃。鼎足三分已成梦,后人凭吊空牢骚。”

9、诸葛亮还是一个智慧过人的辅国能臣,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早就不只是“智慧过人”这么简单,而是像鲁迅说的“诸葛亮多智而近妖”,这其实很能说明问题。

10、他凭借做人厚道的顶级魅力,活成了一代传奇,载入史册,流芳百世。

11、假设一下,如果诸葛亮当初遵照刘备的遗言,将刘禅取而代之,蜀汉的历史走向会不会因此而改变呢?

12、                                            (作者:赵元铭)

13、本着跟历史上三分真七分假的设定来看,诸葛亮此人可以称神。而作为一个文学形象,他的形象也可谓是与日月争辉,几乎没有缺点;同时,纵观他的一生,虽然取得的辉煌无数,但汉室不复,他含恨而死,让人慨叹。

14、刘琦明白他的意思,正好江夏的黄祖被孙权讨死,刘琦便自荐为江夏太守,出走江夏。208年八月,刘表病逝,其二子刘琮继位,听到曹操南下的消息,遣使投降。刘备在樊城知道后,率军队和百姓南逃,曹军在当阳长坂坡追上刘军,徐庶之母被捉,徐庶只好向曹操投降。

15、在《三国演义》名著中,诸葛亮忠心不其个人能力较为突出,足智多谋是诸葛亮给世人留下的普遍印象。诸葛亮给世人在管理、为人处世等方面给予诸多启示,后人多参读《三国演义》来领悟各种道理。

16、  在用人上也有问题,马谡是一例,关羽驻守荆州也是重大失误。关羽虽然骁勇,但是太骄傲,根本不能落实执行联吴抗魏的既定战略,荆州丢失后,蜀汉事实上已经不可能统一全国,《隆中对》原定兵分两路进军中原已不可能实现,诸葛亮只能从蜀中北伐,行军大为不便,每每粮草不继,只能返回,粮草积蓄准备完成再来一次北伐,魏国对诸葛亮每次北伐时间码得准准的,就不跟你正面决战,耗死你。

17、水镜先生司马徽曾经就和刘备说过:“孔明虽得其主,不得其时。”这句话并不只是装逼范地随口一说,而是真正地表达了诸葛亮即将面临的悲剧。

18、诸葛亮还是一个智慧过人的辅国能臣,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早就不只是“智慧过人”这么简单,而是像鲁迅说的“诸葛亮多智而近妖”,这其实很能说明问题。

19、下面的一段十分有趣。在刘备一行人到了之后刘备叩门,出来一童子,刘备见状连忙自报身份,花里胡哨的说了一大堆官职,本以为能唬住这个小孩,没成想童子直接来了一句:“我记不得许多名字。”把刘备呛了回去,见状他也不在轻浮,放下身段拜见孔明,却不想孔明不在,只得怏怏而回。简简单单一个照面,作者将君王这类人把握得死死的,善如刘备,可上来还是要赘述其身份,这是乱世的交往手段,任何同这个时代有关的有身份的人都不能免俗。但作者在叙述求贤时还不忘记人物的本质,并加以体现,这才是高水平。

20、然而诸葛亮至始至终秉承着厚道做人的原则,明知对方才能一般,但他依然忠心耿耿辅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21、(1)贺文锋.《三国演义》诸葛亮形象“近妖”效果探究(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6(3701):14-

22、用兵南中。蜀国大臣朱褒、雍闿、高定等叛变,南中豪强孟获参与其中。在北有曹魏大兵压境、东有孙权荆州军威胁,南有三郡叛乱的困难形势下,诸葛亮采取了“北抗曹魏、东和孙权”的战略,于蜀建兴元年(223年)10月派邓芝到东吴进行修好,并取得了外交上的成功。

23、诸葛孔明的智慧闻名于诸侯,传颂于后人。在无数次的行军对战中:烧藤甲兵、火烧赤壁、草船借箭……无一不是经典之作,令敌军闻风丧胆,草木皆兵……

24、这回诸葛亮并没外出,但是还在草堂上睡午觉没醒,刘备便谦恭地拱手站在石阶上等候,直等到孔明睡醒,才得以晤面。诸葛亮为刘备的其诚所感动,答应出山辅佐刘备,终於干出了一番事业。

25、卓越的军事、政治、外交才能:诸葛亮作为一个贤相,有着远大的政治抱负,他有感于刘备的知遇之恩,辅佐刘备,为共图霸业奋斗了一生。

26、在《三国演义》第一百零七回,诸葛亮第四次出祁山的时候,蜀兵在卤城与魏兵相拒日久。魏兵人多势众,又欺蜀军缺粮,一面与蜀军相持等其无粮自乱,一面分兵袭击蜀军后方剑阁以断其粮道。诸葛亮则调遣英勇善战的大将姜维、马岱各率一万军马守卫险要,迫使进攻剑阁的魏兵知难而退。此时诸葛亮只剩下八万兵马了,而出兵之初与士兵有约,以一百天为期,轮流上前方打仗,而此时恰好一百天期满。诸葛亮吩咐按约定将四万兵马先行退回,同时准备迎接接班的四万兵马。此时长史杨仪突然来报告说,魏兵来了二十万增援人马去进攻剑阁,而魏军主帅司马懿则亲率大军奔袭卤城,形势十分紧急,建议诸葛亮将已下令即将回蜀休整的四万兵马留下来对付司马懿,等轮班的蜀兵到达后再回蜀休整不迟。

27、通过学习《三国演义》,能够解读出诸葛亮不仅能文,而且善武。与电视荧屏中诸葛亮的文弱形象不同,在文学作品中,诸葛亮既是文人志士,也是刚毅勇猛的代表。虽然在作者笔下诸葛亮没有张飞和关羽等武将那般勇猛,但诸葛亮刚毅勇猛之气十足,是由内而发的,伴随着才智表现出来的。从诸葛亮在战场上谋划与布置等方面,能够体现出来。诸葛亮的刚毅勇猛,充分展现了儒家士人的进取精神,积极抗争。以第40回-第46回为例,诸葛亮烧了三把火,击退敌军,并且独自跟随鲁肃去往东吴,劝说孙权联合起来抗曹。以及诸葛亮身处虎穴再展现的泰然,均展现出其刚毅的心态。再比如第57回柴桑口卧龙吊丧,正是体现出诸葛亮的真诚以及勇敢,巩固了孙刘联盟的关系。除此之外,在七擒、五次北伐等事件中,诸葛亮的坚毅与刚强形象也尽显

28、                                   

29、刘备亲自前往拜访诸葛亮,去了三次才见到诸葛亮(史称“三顾茅庐”)。与亮相见后,刘备便叫其他人避开,对他提问:“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獗,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30、正是因为这份厚道,承载了诸葛亮治国平天下的雄心壮志。

31、   接着,这章书中又陆续登场了几个人物,他们的相同点是刘备都将它们错认成诸葛亮,这能直接看出诸葛亮身上的气质,因为形象相似,的人才有可能被认错。就拿黄承彦举例。书中对他的描写是“暖帽遮头,狐裘蔽体,骑着一驴,后随一青衣小童,携一壶葫芦酒,踏雪而来”。从这句外貌描写上看,不难看出诸葛亮素雅却又精致的特点。身边的童子穿着青衣体现他本身的穿着也一定相似,在大雪纷飞时节身穿狐裘又体现他的精致,再配上绝美的诗句,体现出他的文采。

32、李昊,四川大学文学博士,现任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文学与艺术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33、临行前,诸葛亮踌躇满志,他即对北伐充满信心,又对少主刘禅放心不下。

34、   在整个《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一直是一个“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形象,这其中不乏许多正面描写。就以一百零四回为例,诸葛亮自知命数已尽,便传授秘籍给姜维,又分别嘱咐马岱与杨仪,叮嘱破叛将魏延之策,还推荐武将文臣以任大事,并提醒阴平小道需防范,最后还制定了退敌之策。这几条嘱咐都是想的很周到的,体现了诸葛亮谋略的细致与全面性。同时他能力广大:能施法使其将星不坠、熟知天象与地理,还会用六丁六甲之法(能驱使道教六丁六甲十二神)。这样,呈现出一个全能的诸葛亮。但是不要忘了,这是诸葛亮病危时的嘱托,在病重时,都有千万种谋略无穷变幻,还忠心耿耿地安排蜀汉的后事。同时,从“孔明强支病体...长叹曰:‘再不能临阵讨贼矣!悠悠苍天,曷此其极!’叹息良久。”这句话中我们不难看出孔明的不甘于再也无法临阵破敌与深深的无奈,以及对蜀汉殚诚毕虑的忠心。

35、《前出师表》,是中国三国时代蜀汉丞相诸葛亮写给后主的一篇表。当时为建兴五年(227年),蜀汉已从刘备殂亡的震荡中恢复过来,外结孙吴,内定南中,励清吏政,兵精粮足;诸葛亮认为已有能力北伐中原,实现刘备匡复汉室。

36、早年随叔父诸葛玄到荆州,诸葛玄死后,诸葛亮就在襄阳隆中隐居。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联孙抗曹,于赤壁之战大败曹军。形成三国鼎足之势,又夺占荆州。建安十六年(211年),攻取益州。继又击败曹军,夺得汉中。蜀章武元年(221年),刘备在成都建立蜀汉政权,诸葛亮被任命为丞相,主持朝政。

37、他才华过人,但他却说自己“出身卑鄙”,或许他确实出身较为低微,但他那满肚子的计谋与对当世之事独到的见解,却已盖过一切。

38、“火烧赤壁”中,诸葛亮知己知彼,利用曹操军队不会水的特点,水上作战,使曹操把船全部用锁链连在一起,以致于着火之后,逃都逃不走。诸葛亮用火烧曹军的船,弄得操军士兵丢盔弃甲,死的死,逃的逃,狼狈不堪,打了漂亮精彩的一仗。

39、这篇表文以议论为主,兼用记叙和抒情。以恳切委婉的言辞劝勉后主。同时也表达自己以身许国,忠贞不二的思想。全文既不借助于华丽的辞藻,又不引用古老的典故,多以四字句行文。

40、据《三国志》记载:“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

41、但是,任何规则都有例外——例外总是给人惊喜,让人对世界的精彩多一份期待。

42、从晋代开始,历代都在给诸葛亮升官晋爵,赐庙加号。晋封武兴王(见于《方舆胜览》);唐封武灵王(《舆地碑目》有《改封诸葛亮为武灵王记》),并赐庙;宋赐“英惠庙”,加号“仁济”;元代则追封他为“威烈忠武显灵仁济王” 。

43、刘备亲自前往拜访诸葛亮,去了三次才见到诸葛亮(史称“三顾茅庐”)。与亮相见后,刘备便叫其他人避开,对他提问:“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獗,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44、  在三国时期,权臣取代君主司空见惯,刘备临终遗言将诸葛亮陷于道义不可为境地,一但诸葛亮起不臣之心其忠信人设轰然倒塌,必然民心尽失。刘备托孤除了诸葛亮,还有李严,李严是反对北伐的,后被诸葛亮排挤出局。真实的刘禅并非三国演义中那般无能,反而隐忍有韬略,历史上发生过多少权臣和新君翻脸的事,朝鲜就是个近例,在刘禅这儿处理得很好。但诸葛亮死后群臣上书立祠刘禅并没有同意,几年之后才批准,诸葛亮去世后刘禅也不再设丞相一职。

45、 苗老师认为,如果想把诸葛亮的性格分析清楚,那么开课应该开成一门课,然后他轻松地开了个玩笑,说“大学老师是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所以苗老师说在今天短短100分钟内,只讲诸葛亮的一个性格特点——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老师觉得这是我们现在中国人最缺少的一种精神品质,所以准备把诸葛亮的这条精神品质作为主题来讲解;现在很多人愿意对任何事情都问一句,“有用吗?”;但是人生中的很多快乐都是做一些看起来“没有用”的事情。

46、第三次来到隆中后,他如愿在草庐里见到了诸葛亮。

47、17岁时,他的叔父诸葛玄去世后,他做出了人生中的第一个重大决定:

48、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中十分重要的一个角色,重要到许多人在读完“病死五丈原”这个章节后心中猛地一沉,许久都回不过味来。此后再读总觉得空落落的,总在蜀国有难的时候想:要是诸葛先生在定会解此危局。但奈何是人终究难逃一死,任何才略在生命的尽头都是无力的。至此也只能叹息一声了。不过他的智谋却让他名垂千古,也是《三国演义》中当之无愧的第一人。

49、孙权承兄孙策之业,能承统东吴也必有过人之处。

50、诸葛亮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51、他最后一次乘坐小车遍观各个营地,秋风吹打在他的脸上,冷彻肌肤。

52、   而且《三国演义》通过一个一个的伏笔更显现出了诸葛亮的深谋远略,诸葛亮病危时嘱咐阴平小道久必有失,而后来邓艾果然是从阴平小道袭了成都,灭了蜀汉;他推荐的将领文臣,也在后来于危难之中屡救蜀汉,最后皆是为蜀汉而亡;诸葛亮早料魏延在自己死后必定会反叛,定计让马岱假意帮助魏延。而魏延反叛时,也正是马岱、杨仪依丞相遗计斩了魏延。埋伏笔的手法,使孔明的形象更加生动地跃然纸上。

53、现代有人用阴谋论来看刘备和孔明。观点非常可笑。

54、    侧面描写最主要的就是描写世人对人物的评价。诸葛亮的第一次出场是三十八回,但在之前的三十六回也存在着对诸葛孔明的描述。比如徐庶临走前对刘备说的话“此人每尝自比管仲、乐毅,以吾观之,管、乐殆不及此人。此人有经天纬地之才,盖天下一人也!”这句话从侧面烘托出诸葛亮的英明神武。管仲、乐毅均是征战四方的大将,与这样的大将作比较孔明远胜于他们,一个“殆”把他的才智写到极致。与其相同的还有三十七回的司马徽举荐孔明。

55、因为心中对百姓怀有悲悯同情,才会坚定不移地追随以民为本的刘备,于是乎,在诸葛亮追随刘备、效忠道德理想的时候,后人看到了他更多的美德——忠义、节俭、克制、操守以及无私的大仁大爱和大智大勇。凡此种种美德都源自于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温良品质,这让我们不得不感叹“善”所折射出的、源源不断、历久弥新的人格魅力,并让更多的人选择相信“善”的巨大力量。这种温柔敦厚恰恰是崇高感和优美感水乳交融之处。

56、正是这份忠于所托的忠诚厚道,坚定了诸葛亮五次北伐曹魏的信心。

57、一个是具有雄才大略的人物,一个是有着经天纬地之材的贤臣,他们为了同一个的目标走到了一起。

58、怎么答?只能猜,发挥想象罢了。就是这样,我们现在去心目当中那个竭忠尽智、始终不渝的诸葛武侯形象,已经是千百年来经过无数或史书或文艺作品的演绎之后存留在人们心目中的身影,很难说是武乡侯的真正面貌;就像哈姆雷特或者曹操一样,人们在通过属于个人的不同方式去图解诸葛亮——有趣的是,由于诸葛亮这个人身上所带有的天然的“忠诚”和“坚韧”属性,有时候我们会将其视为符号化的偶像而不容易允许艺术创作者或者其他试图撰写诸葛亮个人经历、特征及动机时有所非完全合乎主流观念的发挥。

59、小说中的孔明在前后期的形象也有了些差异。前期的孔明,虽不能说喜怒全写在脸上,但至少可以肯定的是有表情的变化,他是非常乐观的,前期蜀汉国力虽然不强,但他们的军事力量却不容小视,刘备拥有五虎上将,行军打仗,军事部署也大致随着他的想法走,而且国力也在逐步增强,一统天下的愿望似乎都在随着他们的思路走。然而关羽失荆州打乱了他的复兴计划,随着五虎上将的老去和刘备为关张报仇而大败之后孔明开始忧虑了,到了后期,说里,在赢取战争胜利时,孔明从容不迫,胜利后更显得风流四溢;剧本中,在某些特殊的战例里,孔明在其过程中及获胜后,都时时流露出焦躁不安的情绪。

60、诸葛亮看到了孙权抗曹的决心,同时也敏锐的捕捉到了孙权的犹豫,他说:

61、公元225年,诸葛亮为维护国家统削除地方割据势力,采取了著名的南征军事行动,最终平定了南中的广大地区。诸葛亮平定南中后,从政治、经济上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对南中地区进行治理,将汉族先进的经济、技术和文化传播到这一地区,并进而传到缅甸。

62、创作背景:蜀章武元年(221年),刘备称帝,诸葛亮为丞相。蜀汉建兴元年(223年),刘备病死,将刘禅托付给诸葛亮。诸葛亮实行了一系列比较正确的政治和经济措施,使蜀汉境内呈现兴旺景象。为了实现全国统诸葛亮在平息南方叛乱之后,于建兴五年(227年)决定北上伐魏,拟夺取魏的长安,临行之前上书后主,即这篇《出师表》。

63、二是,上方谷火烧魏军,眼看阴云起、雷雨生,又是功败垂成。一时间,震惊、困惑、迷惘、痛心,种种情绪在武侯木然的一坐、一仰间展露无遗,令人绝望。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虽千万人吾往矣。这种最决绝的行动背后,不知道有多少个徘徊、困惑的深夜和为生民之苦、战乱之祸留下的眼泪。

64、诸葛亮传奇的一生确实本身就带有强烈的戏剧冲突——在年轻的时候,他和名士俊材谈笑风生、挥斥方遒,于方寸案上指点江山,于南阳垄亩间偃仰啸歌,傲视群雄、自比古人,一时间风度绝世,睥睨天下。

65、诸葛亮还是一个智慧过人的辅国能臣,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早就不只是“智慧过人”这么简单,而是像鲁迅说的“诸葛亮多智而近妖”,这其实很能说明问题。

66、在别人看来,诸葛亮是自不量力,更是眼高手低。其实,诸葛亮是一步一个脚印,踏实厚道,从不谄媚取巧。

67、制定法律。诸葛亮立法公开、执法公平,有异于同时代封建的法律思潮。蜀章武元年(221年),刘备在益州成都称帝建立蜀汉政权。而益州旧为刘璋所统治,所以法令废弛,地方派系坐大自强,刘备统治集团的强力介入破坏了相当一部分人称霸西南的企图,这种情况下蜀汉政权作为客籍政权面对着来自益州旧势力的阻挠。

68、他对刘禅像父亲一样满是疼爱和怜惜,又像老师一样对刘禅谆谆教导。

69、诸葛亮早年随叔父诸葛玄到荆州,诸葛玄死后,诸葛亮就在隆中隐居。 后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联合东吴孙权于赤壁之战大败曹军,形成三国鼎足之势,又夺占荆州。建安十九年(214年),攻取益州。继又击败曹军,夺得汉中。章武元年(221年),刘备在成都建立蜀汉政权,诸葛亮被任命为丞相。

评论问答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