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求甚解的意思是什么(精选美句39句)

2023-09-06 10:45:47 个性说说

不求甚解的意思是什么

1、2016年我第一次去龙美术馆,当时是一次题为“她”的女性艺术家展览,在艺术面前,女性总能迸发出美妙的和弦,永不似男性的张扬、大破大立。大概是源自于女性的、独特的思考存留。(不求甚解的意思是什么)。

2、(释义)原意是读书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只求领会文章的大意。现在多指学习不认真,不会深刻理解或指不深入了解情况,是一个典型的古今异义。

3、第6段,介绍古人就是以“不求甚解”态度读书的。举了诸葛亮的例子。诸葛亮读书是“观其大略”,比徐庶等人“多于精熟”高明,知识面更广,了解问题更全面。

4、《素问》开篇《上古天真论》就揭示了女性、男性的不同成长规律:

5、中国古人则认识到除了父精母血以外,精子卵子结合瞬间的天时、地势、人情同样会对人的命产生影响。如果说现代科学试图见微知著的话,中医则是见著测微,探究人生发展变化的规律,测定命的轨迹。《黄帝内经》就是一部揭示命的密码的书。《灵枢·天年》:“岐伯曰:以母为基,以父为楯,失神者死,得神者生也。黄帝曰:何者为神?岐伯曰:血气已和,荣对已通,五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

6、“不求甚解”的近义词是下面哪几个词?追根求源、囫囵吞枣、精益求精、举一反一知半解。

7、图书馆里有很多读书不求甚解者。我们学习知识,要刻苦专研,不能不求甚解。

8、(反义词)鞭辟入里、举一反穷源竟委、切磋琢磨、含英咀华、追根溯源、寻根究底、追本溯源、穷原竟委、咬文嚼字、精益求精、格物致知、追根求源、问牛知马、追根究底

9、十分耐人寻味的是,对“不求甚解”的使用、理解却成了问题,见仁见智,相去甚远;或褒或贬,均常引用。也有人用作谦逊的语词,表示自己并没有作认真细心的研究。因此“不求甚解”云云,确实有弄清楚的必要。而且,这也牵涉到对陶渊明的认识和评价。

10、文章中所说的“不求甚解”,指读书时的一种方法,只要能领会文章的大意即可,不必一一深究详细的解释,告诉人们不要钻牛角尖。

11、晋.陶潜(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安静少说话,也不羡慕荣华利禄。喜欢读书,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每当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的时候,就会高兴得忘了吃饭。”

12、出处:晋·陶潜《五柳先生传》:“不慕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13、明代朱国桢《涌幢小品·己丑馆选》:“读书不求甚解,此语为何?曰:静中看书,大意了然。惟有一等人,穿凿求解,反致背戾,可笑。故曰:解是不解,不解是解。”朱国桢认为“不求甚解”意味着“大意了然”,基本上可以成立。但是,“不求甚解”再进一步是否就是“穿凿”呢?恐怕说得很片面。这一论点的缺陷是把“大意了然”作为读书的目的,或者说是读书的要求的完戒。事实上,“大意了然”只可能是读书的最基本的要求,如果说成为目的,那只能是初步的。

14、结合全文意境,我们会发现,“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这只是在描述一种把读书当成业余消遣的从容态度(他在《归去来兮辞》里也说“乐琴书以消忧”),从而强化前文“不慕荣利”的超凡脱俗,也跟后文的“常著文章自娱”和“忘怀得失”相呼应。

15、(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16、为人之大道全在懵懂,最好不求甚解,单是望望,看天,看星,看月,看太阳。也看山,看水,看云,看风,看春夏秋冬之不同,还看人世的痴愚,人世的倥偬。静默地看着,乐在其中。

17、很多老师一定会说:哎呀,你说这也不用深究,那也不用拘泥,但是考试要考呀!好吧,那也容我追问一句:为什么要这样考呢?命题者们是否想过:为什么要考这个知识点?掌握这个知识对学生来说到底有没有意义?是能够帮助他深入地理解这篇文章?还是有助于他读懂更多的文章?如果都不能,那为什么还要考呢?更何况,《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评价建议”部分明确指出:“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考查学生的记诵积累,考查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词法、句法等方面的概念不作为考试内容。”如此明确的要求,为什么视而不见呢?

18、或许我们都要接受一个事实:即使平凡,也各有各的活法,平凡之中,也有无数选择。

19、18)你老是这么粗枝大叶,不求甚解的,这可不行。

20、五柳先生不知道是哪里的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名,因为他的住宅旁边种着五棵柳树,就以此为号。他安安静静,很少说话,也不羡慕荣华利禄。喜欢读书,只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探究;每当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的时候,就会高兴得连饭也忘了吃。

21、本文作者为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编辑室编辑

22、“滥竽充数”这个故事中,谁喜欢听合奏,谁喜欢听独奏?

23、我想起了一篇文章——马南邨(邓拓)的《不求甚解》。

24、解:了解,理解。在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中:“好读书,不求甚解”意思就是读书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只求领会文章的大意。多指学习不认真,不会深刻理解或指不深入了解情况,是一个典型的古今异义。也可以解释为:读书,学习只求懂得大概,不求深入了解。

25、第二段,从“不求甚解”的出处入手,证明人们曲解了“不求甚解”的意思。陶渊明的读书态度是正确的,值得我们学习。第3段,全面分析陶渊明的读书态度。首先,要养成“好读书”这个习惯。只有“好读书”,才能谈到“求甚解”这个问题。

26、东晋时候的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里说五柳先生“好读书,不求甚解”,他这句话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27、甚:过分、很、极、非常;如"欺人太甚"。

28、《论语·学而》:“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话说得比较平直、顺畅。陶渊明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话说得略有跌宕,或者说,其中有半拍休止符。尽管用语不一样,但是分别用“不亦悦乎”与“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以表达读书之后得到感悟的快乐却是异曲而同工,也给了我们有力的启示:他们都没有停留在“不求甚解”的中途路上。

29、3) 你学数学都不求甚解,难怪同一类型的题目老是算错。   

30、人的天性、本性是由命决定好了的,一辈子不会改变的。具体说就是“神”。《灵枢·本神》说:“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博谓之神。”也就是说父母的精血结合赋予了孩子的“神”。神分阴阳、表里的话就是魂魄。简单讲,魄属阴,主宰夜间人体的功能活动,藏于肺,主管浅表的身体的本能反应,比如知觉、欲望、寒热、温凉,饥渴、需要,等等,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六欲;魂为阳,藏于心,主宰白天人的情绪、情感、记忆、智慧等等高级精神活动,包括人常说的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还有更深刻的感情,爱恨情仇,贪嗔痴怨,迷恋、癫狂、瘾癖,等等。同性恋很大程度上是天性,加上幼儿时期的强化诱导,成年以后就固定成形,永生不变。

31、他这种对问题不求甚解的学习方法,是成绩无法提高的主要原因。

32、出处:宋·圆悟禅师《碧岩录》:“若是知有底人,细嚼慢咽;若是不知有底人,一似浑囵吞个枣。”

33、        第 6 段,介绍古人就是以“不求甚解”态度读书的。举了诸葛亮的例子。诸葛亮读书是“观其大略”,比徐庶等人“务于精熟”高明,知识面更广,了解问题更全面。

34、东晋时期的诗人陶渊明,他刚正不阿,因为看透了朝廷的腐败,弃官不做,隐居田园,靠种地我为生。陶渊明写了很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在一篇自传散文《五柳先生传》中,他这样描述自己: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35、 (语法):动宾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指人学习不深入

36、释义:骑在奔跑的马上看花。原形容事情如意,心境愉快。后多指大略地观察一下。

37、30)读圣贤书但知背诵,不求甚解,不能身体力行,这与玩物丧志似乎并无不同!

38、钱锺书《管锥编》:“窃谓陶之‘不求甚解’如杜甫《漫成》之‘读书难字过’也;陶之‘疑义与析’又如杜甫《春日怀李白》之‘重与细论文’也。培根论读书云:‘书有只可染指者,有宜囫囵吞者,亦有须咀嚼而消纳者’;即谓有不必求甚解者,有须细析者……”

上一篇:全力以赴造句怎么造(精选美句24句) 下一篇:没有了
评论问答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