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蒙运动名言(精选美句79句)

2023-08-06 13:04:43 个性说说

启蒙运动名言

1、引导语:让-雅克·卢梭,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是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杰出的民主政论家和浪漫主义文学流派的开创者,启蒙运动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卢梭的名言名句,希望大家喜欢!

2、妄自骄傲是我们一切巨大的痛苦的根源,所以对人间的苦难一加沉思,睿智的人应会变得很有节制的。

3、▲科耶夫(AlexandreKojève,1902-1968)

4、在我们所有的感情中,最令人迷惑与神魂颠倒的,就是爱情与嫉妒。

5、启蒙文学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内容,较之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文学具有更强烈的政治性和革命性。弘扬人的价值和个性尊严,宣传自由、平等、博爱为核心的人道主义,创立天赋人权。

6、康德的《判断力批判》(1790)迄今被学界视为“美学名著”,阿伦特却把它理解为政治哲学要著,并由此发展出她的“公民哲学”论说,可谓对《判断力批判》获得了正解。(2) 然而,“审美趣味”之类的问题何以会是公民哲学问题,对我们来说并非不言而喻。其实,岂止康德的“判断力批判”属于政治哲学,他的“纯粹理性批判”同样如此。康德的表述虽然极为抽象、思辨十分艰涩,但我们在《纯粹理性批判》的“先验方法论”一节中读到下面的句子时,却很难不成为激进的世界公民:

7、我觉得人类的各种知识中最有用而又最不完备的,就是关于“人”的知识。

8、《判断力批判》出版四年之后,康德发表了长文《论永久和平》(1795),时年71岁。在60岁那年发表的《世界公民观点》一文中,并没有出现“永久和平”这个语词,甚至“和平”这个语词也仅仅是附带地出现过一次(《全集》卷页31)。但在《人类历史揣测的开端》结尾时,康德已多次提到“持久和平”。在《判断力批判》中,这个语词也没有出现——“和平”倒是出现了三次,但语境却是在鼓吹某种战争的“崇高”品质:

9、要有所成就,要成为独立自持,始终如一的人,就必须言行一致,就必须坚持他应该采取的主张,并且一贯地实行这个主张。

10、 里斯本地震(171),欧洲历史上最大的地震

11、康德心里清楚,讲述人类历史需要史学提供的“报道”材料——通常所谓的史料,而他要谈论的“自由”禀赋如何“开端”以及最终如何确立的历史,显然缺乏实证材料。因此,他明确宣称,自己只能靠“揣测”或者说靠哲学思辨来建构,即依据“一条通过理性而联接在经验之上的导线”来建构人类历史(《全集》卷页112)。细看康德如何建构出自理性思辨的人类历史,对我们来说,与其说是在观看一场思辨游戏,不如说是在接受一次思想测试。

12、《蜜蜂的寓言》(FableoftheBees)(启蒙运动名言)。

13、在我们中间,谁最能容忍生活中的幸福和忧患,我认为就是受了最好教育的人。  

14、孟德斯鸠系以一种外在的、形式主义的方式去理解荣誉这种君主制国家的激励原则(informingprinciple)。他所理解的荣誉与美德——无论是他自己定义的,还是我们传统上理解的那种美德——全无关系。他对这一形式的贵族性原则(按即荣誉)的处理,或许忠实地反映了路易十五时代贵族阶层的实际状况,却未能昭示出“位高责重”(noblesseoblige)这一格言的潜在义涵。当一位绅士或至诚君子(honnêtehomme)想把人文主义的姿态与对荣誉的崇拜结合起来,便会发现这种人文姿态变成了廷臣们为了争夺王宠、假作温文的一种虚饰。

15、(42)同上,第14卷,第3章。——作者原注

16、JadeTownsend&WilliamPowhida-BellumOmniumContraOmnes

17、无知的人总以为他所知道的事情很重要,应该见人就讲。但是一个有教养的人是不轻易炫耀他肚子里的学问的,他可以讲很多东西,但他认为还有许多东西是他讲不好的。  

18、众所众知,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是三位启蒙运动的灵魂人物,那么,他们的启蒙思想究竟从何而来,它又是如何被发扬到整个欧洲大陆以及遥远的北美洲的呢?我们来简单探究一下。首先,启蒙运动并不是无中生有而来,它有思想来源。而说到其思想来源,就不得不提与法国隔海相望的英伦三岛。

19、康德随之就说到了他后来在《判断力批判》中详细论证的东西:

20、奢侈的必然后果——风化的解体,反过来又引起了。

21、于是强调人的价值和权利的思潮兴盛起来,形成了以宣传理性为中心的启蒙运动。这正说明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22、我们永远也不会知道,我们是和什么人打交道;甚而要认识自己的朋友也要等待重大的关头,也就是说,要等待不可能再有更多的关头;因为惟有到了这种关头,认识朋友才会成为最重要的事。

23、但是不难想见,以一个天主教徒的普世情怀,阿克顿虽洞察到这股潮流的强大,却不可能对其表示完全认同。在他看来,民族主义固然有其提醒压迫的存在、提出改革方向的正面作用,却不能将它视为重建世俗社会的政治基础,因为单纯的民族主义“可以服务于截然对立的政治原则和各式各样的d派”。它把集体意志看得高于一切,把人们的各种利益全都纳入一个虚幻的统一体,要求其牺牲自己的习惯和义务。它也许会以民族自治、人民的自由和保护宗教为旗号,其实它却“只为自己说话”,“如果它无法和它们结合在一起,它为了获胜不惜让民族牺牲所有其他事业”。读到这里,我们也许更易于理解,为何在二十世纪狭隘民族主义常常与好战黩武的军国主义形影不离。

24、奢侈的必然后果——风化的解体——反过来又引起了趣味的腐化。

25、(25)威斯特法利亚是历史上的公爵领地,位于莱茵河以东、德意志中西部。公爵领地开始于12世纪,在其后的诸多世纪里受到教会诸侯、尤其是科隆大主教的统治。1648年的《威斯特法利亚和平协议》标志着“三十年战争”的结束。1807年拿破仑攫取了该地区,把其中的一部分定为威斯特伐利亚王国,1815年后该地区成为普鲁士的一部分。——译者

26、康德在这里首先说到“人的哲学的自然原因”:人天生拥有“自我意识这种属性”使得人“是一种理性的动物”,进而“对所有其它动物独领风骚”——

27、我一向认为,只有把善付诸行动才称得上是美的。  

28、    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你有关----他们的今天,很可能就是你的明天。

29、    如果你的邻居你的朋友你的同事是嘴上喊爱国脚下很诚实的“夹头”们的铁粉,你不要再只是鼻孔里面出冷气:“看,可怜可笑的渔民”,而是要使出浑身解数,让他醒过来。

30、(33)阿尔图休斯(JohannesAlthusius,1557—1638):德国加尔文教派政治哲学家,法理学家,被尊为联邦d人的先驱之著有《政治论》等。——译者

31、一时一地的问题,决定着一个社会在选择价值上的优先顺序。自由,平等,民主,法治,民族独立,公共精神,私人空间等等,如果撇开时间因素不谈,无一不是极可取的价值,但它们又是只能在历史中,在具体的社会和经济环境中才能被人类选择,从而得到真实生命形态的价值。阿克顿所做出的选择,是自由和信仰无条件地高于其他价值,并且认为能够保证其安全的,只有建立在权力制衡原则上的宪-政制度。

32、你知道用什么方法一定可以使你的孩子成为不幸的人吗?这个方法就是对他百依百顺。

33、在《判断力批判》中出现了如此明显带霍布斯色彩的语句,足以让我们的美学阅读习惯作废。霍布斯的《利维坦》有一个副标题,其中包含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四因论中的三个“因”——“国家的质料、形式和动力”因,唯独缺“目的因”。可以推测,《判断力批判》中的“目的论批判”意在填补霍布斯国家学说缺少的这一终极“因”。如果《判断力批判》最终要解决的也是这个问题,那么我们就可以说,《判断力批判》革命性地推进了公民社会的奠基问题。

34、事实上,阿克顿在史学上无所成就,以今天许多人的眼光看,其主因并非分工使他无所适从,而是他的“史以载道”,即西人所谓“readthefaithintohistory(援经入史)”的倾向实在过于明显,这使很多人以某种先验立场来判定他无法做到就史言史。

35、伏尔泰是十八世纪法国资产阶级启蒙运动的泰斗,被誉为“法兰西思想之王”、“法兰西最优秀的诗人”、“欧洲的良心”。主张开明的君主政治,强调自由和平等。代表作《哲学通信》《路易十四时代》《老实人》等。1778年5月30日逝世,享年83岁

36、解释:宝剑的锐利刀锋是从不断的磨砺中得到的,梅花飘香来自它度过了寒冷的冬季。寓意没有经过痛苦的千锤百炼,美好的幸福,美好的品质不会轻易的来到,所以说,在痛苦中磨练自己,生命之火花才会闪烁。

37、由此可以理解,康德为何也把“自然的终极目的”规定为实现“文化”的存在(《全集》卷页449)。但康德马上指出,“并非任何文化都足以成为自然的这个最终目的”,否则人们就很容易说,古代文化已经实现了这一目的。

38、他那些文约义广的史论文章,执意要在史实中寻找信仰和自由价值的佐证,表现出一派正宗的“春秋笔法”气象,使我们今天读来,也不时有钱钟书先生所谓“如获故物、如遇故人”之感了。

39、在社会契约中,人失去的是他的天赋自由和对一切予取予夺的没有限制的权利,人获得的是公民的自由和对私有财产的所有权。为了完整的描述而不是顾此失彼,我们必须清楚地区分自然人的自由和公民的自由,前者仅仅受限于个人的体力,后者受限于一般意志;我们还要分清占有和所有权的差别,前者只是暴力的结果或先占权,后者是公众的法律认可。我们可以再加入一点,人从公民社会中还获得了道德的自由,从此人成为自己真正的主人;因为纯粹贪欲的冲动只会使人成为一种奴隶,而我们对自己制定的法律的服从才是真正的自由。

40、我刚刚使用了“进步”这个词。事实上,现代自然主义所特有的那种进步观念(theideaofprogress)便是在孟德斯鸠的时代定型的。此前希腊-罗马时期的自然主义,无论是斯多葛式的还是伊壁鸠鲁式的,都仅具备这一观念最简单的雏形而已。在文艺复兴时期,科学方法首次获得胜利,这乃是进步观念得以产生的根本起源。早期英国式的进步观念与培根的影响和皇家学会(RoyalSociety,1662)的建立关系密切,其总体倾向即是讲求实际与经验的;而早期法国式的进步观念则与笛卡尔的影响有关,从而更趋向于抽象与逻辑性。培根与笛卡尔所代表的这两支潮流在18世纪(特别是在法国)彼此交汇,结果便是人们信心日益高涨,相信人类具有不断完善之可能性。圣-皮埃尔神父(Saint-Pierre)(44)便是(我们不妨称之为)“职业慈善家”(theprofessionalphilanthropist)相当完美的典范。狄德罗以及百科全书派的其他人士刻意用培根式的“人的王国”(kingdomofman)来代替传统的神的王国(kingdomofGod),此后这种新学说发展成为西方过去几代人信奉的真正的宗教——人的宗教(thereligionofhumanity)。只不过,当时这种新学说尚不完备,还未能发展出后来的变化。直至那时,那种运动的主流始终是理性主义的。其主要成就是,沿着笛卡尔一脉发展出了普遍的机械论的观念,并且借助(旧式二元论者以各种形式宣讲的)自然法,用自然——在此自然被理解为一个由恒定不变的法则构成的体系——来对抗神意的干涉。因此一个波舒哀式的基督教超自然主义者,当他面对自然主义的攻势来捍卫宗教的时候,便会将神意观念(theideaofProvidence)置于核心位置,这种做法确实自有其理据。不过,如果用法则观念(theideaoflaw)来取代神意,这种做法本身在严格的实证主义者看来,亦非异想天开之举。(45)果如其然,我们便需要申明两种法则,即人之法则(lawforman)与物之法则(lawforthing),如此方能保留内在生活之真理。然而,那种新运动的总旨恰恰与此毫不相干。它试图将自然秩序与人的秩序置于同一法则之下,并且在笛卡尔的引导下,再将这一法则简化为数学与机械公式。事实上,在自然神论运动期间、即旧式二元论向现代一元论观念转变的那个重要的过渡阶段,神意观念仍以某种方式保留了下来。不过,这种自然神论式的神意是通过自然法间接行动的,不像真正的基督教中的神意是直接行动的,从而看起来便是按照人的利益设想出来的。因此,诸多自然神论者都极力强调“终极原因说”(thedoctrineoffinalcauses),可是当里斯本大地震这种事件发生之后,他们便惊慌失措起来,因为这与他们的神意理论——即神意通过自然秩序为人类造福——未免太不相符了。 

41、在我们中间,谁最能容忍生活中的幸福和忧患,我认为就是受了最好教育的人。

42、人之所以犯错误,不是因为他们不懂,而是因为他们自以为什么都懂。

43、向他的头脑中灌输真理,只是为了保证他不在心中装填谬误。

44、在我看来,汤因比这些话自有他的道理,如果他拿自己的鸿篇巨制《历史研究》与阿克顿相比,有如此惋惜之言当属难免。然而,如果说这颗头脑“全为现代化的劳动分工所害”,却实在不太令人信服。

45、为资产阶级取得统治地位做了思想和理论的准备。

46、德国的莱辛、歌德、席勒领导的文学革命和康德开启的哲学革命,俄国的普希金、拉基舍夫和十二月d人,都直接受到法国启蒙思想的影响。

47、波普尔:真正的无知不是知识的缺乏,而是拒绝获取知识

48、伟大的人是绝不会滥用他们的优点的,他们看出他们超过别人的地方,并且意识到这一点,然而绝不会因此就不谦虚。他们的过人之处愈多,他们愈认识他们的不足

49、康德在结束他对人类历史“开端”的揣测时说,人的理性和自由虽然已经使得人像“更高的存在者”即天使那样,拥有了“不受限制的平等”,但这也让人“脱离了大自然的母腹”,不得不去承受“诸多忧虑、辛劳和未知的灾祸”(《全集》卷页117)。康德把这一切统称为“恶”,而我们除了应该想起《创世纪》第3至6章所描述的景象,更应该想到霍布斯对自然恶的界定。

50、奢侈的必然后果——风化的解体,反过来又引起了趣味的腐化。  

51、佛教作为古代印度的另一产物,从我们目前讨论主题的角度来看,激起我们兴趣的原因有两点:其一在于,佛陀得出了一种实证的、批判性的人生观,他在这一点上或许比柏拉图和苏格拉底走得更远。其二在于,他竟然在宗教领域展现了这种实证的、批判性的精神,他的王国不同于柏拉图设想的王国,而是和耶稣一样不属于此世。不同于柏拉图的“共和国”,佛陀并不试图借助政治建制在世俗秩序中获得理想性的善,也不打算直接改造社会,而是希望建立一种不存在种性以及其他类似等级差别的宗教秩序。后期的佛教,特别是所谓的大乘佛教(Buddhismoftheso-calledGreatVehicle),其实是一场与其建立者之实证、批判的精神分道扬镳的宏大而复杂的运动。喇嘛教(Lamaism)便是那种在西藏盛行的原则的腐朽的形式,体现了神权政治对世俗秩序的极端干预。而在缅甸这样的国家,佛教信仰之旧式的、更为个人化的形式仍旧存在,精神与世俗之间的界限得以很好地保留。从总体而言,宗教组织与国家政权之间由于提出相互对立的要求而导致政治冲突的情况,在佛教国家中不像在基督教国家中那样频繁,也往往没有那么严重。确实,基督教的这个侧面似乎最充分地证实了基督的话,即他带来的不是和平,而是一把利剑。

52、由此看来,在《实践理性批判》成书之前,康德对《判断力批判》要处理的问题已经了然于胸。事实上,《实践理性批判》“前言”中的一个注释已经提到,《判断力批判》将要处理作为“灵魂能力”的“愉快情感”问题(《全集》卷页10注1)。因此,《判断力批判》的“导言”特别值得注意——必须重复一遍,它谈论的是哲学本身。在三大批判中,唯有《判断力批判》有这样一篇类似哲学总论的“导言”。康德通过这个“导言”告诉读者,他的三大批判其实都是在考察人的基本(或“先天”)的“灵魂能力”——“判断力”也属于人的灵魂能力。

53、出处:《刀尖》是由岩上映画、嘉映影业、耳东影业出品的电影,由高群书、麦家时联合执导,张译、郎月婷、黄志忠、成泰燊、黄璐等主演。

54、我们应该意识到,这不仅仅是抽象的对战争的人义论论证,它在1918年的威尔逊主义中历史地成了民主国家针对专制国家的战争理由,而且迄今还在发挥实践作用。由此我们也能更好地理解丘吉尔的一句名言:“民主制远比内阁制更冲动,民众的战争远比国王的战争更惨烈。”(17)

55、从我们心中夺走对美的爱,也就夺走了生活的全部魅力。  

56、不过这只是民族主义的一极。阿克顿的可贵之处,在于他不是那种由启蒙运动培养出来的世界主义者,他不否定还存在着一种健康的民族感情。

57、(2)维永(FrancoisVillon,1431—1463):法国诗人,狂放无行,主要作品有《小遗言集》,《大遗言集》等,被逐出巴黎后行踪不明。——译者

58、不良的教养在行为举止上有两种表现:一种是忸怩羞怯,另一种是轻狂放肆。

59、阿伦特这样说,很可能是因为她读过康德“在哲学中”宣告“缔结永久和平条约”的时刻已经临近之后发表的一篇短文,以调教出生于瑞士的年轻法裔政治作家贡斯当,题目是《论出自人类之爱而说谎的所谓法权》(1797)。事情的原委是,康德曾举例说,有个凶犯正追杀我们的朋友,而他恰好躲在我们家中,当凶犯找上门来时,我们对凶犯谎称他并不在此,不能算犯罪。时年30岁的贡斯当揪住这个例子质疑康德的世界公民哲学原理:如果“人们无条件地并且处处采纳这个道德原理”即“说真话是一种义务”,那么“任何社会”都不可能(《全集》卷页434)。

60、人人都有幸福和痛苦,只不过是程度不同而已。谁遭受的痛苦最少,谁就是是最幸福的人;谁感受的快乐最少,谁就是最可怜的人。  

61、为了更好地理解康德的“目的论判断力批判”的政治哲学意涵,我们有必要回想霍布斯对自然法的革命性理解,即以个人的自然权利作为自然法的基础,而非相反。保护自己的生命安全是人自然拥有的权利,因为死亡是每个人必然要逃避的首要的且最大的恶。由于这一自然权利是自然法的唯一来源,而和平是确保生命安全的普遍条件,自然法的首要含义便是强制人有追求和平的义务。

62、正是在这里,“判断力”这个语词第一次出现了:“时代成熟的判断力”要求“这个时代不能再被虚假的知识拖后腿”,“而是按照理性永恒的和不变的法则来处理之”——“纯粹理性的批判本身”就是时代的审判“法庭”(《全集》卷页7)。

63、在他的全部著作中,始终贯穿着一个中国春秋笔法的本土史学中不得见的基本立场,即人间所能享有的无论宗教自由还是世俗自由,皆是权力平衡的产物。

64、康德的这些开导都是他的普遍历史哲学的题中应有之义,这里值得注意的是他三次用到“享受”(Genügsamkeit–Genüsse-Genuß)一词,而“孩童的游戏”与“幼稚的判断力”实为同一个德文语词kindisch。这意味着,像卢梭那样迷上“淳朴和无辜的时代”,仅仅表明“能思维的人”还具有“孩童式的判断力”,或者说已经启蒙的人也可能带有“幼稚的判断力”。因此,康德认为有必要就“能思维的人”的判断力展开深入细致的批判。于是,《人类历史揣测的开端》和《回答这个问题:什么是启蒙》发表五年之后,《判断力批判》就面世了。

65、批判君主专制:在君主专制体制下,国王把自己看成是国家的化身和象征,他的一切权力来自上帝,不受任何制约,启蒙思想家认为:人人都有追求生存、自由和幸福的自然权利,专制统治则侵犯了每一个人都应当享有的这些权利。

66、在人的生活中最主要的是劳动训练。没有劳动就不可能有正常人的生活。

67、正因为如此,“我们至少还能够就这个类向善的不断接近来说爱它,若不然,我们就必然憎恨或者蔑视它”(《全集》卷页311)。如我们所知,威尔逊主义的自由民主国际“和平秩序”论正是这种“康德式国际和平”论的翻版。(23)

68、霍布斯(ThomasHobbes,15-164)

69、在康德看来,唯有从超逾国家的世界主义观点着眼,确切地说,从“人类置身于在未来一切时代的繁衍系列里向人类整体的福祉进步”的历史进程着眼,才有可能实现真正彻底的自由公民状态:毕竟,“世界人或世界公民”(WeltmannoderWeltbürger)才是名副其实的自由公民。(13)因此,康德的伟大抱负是:以开普勒和牛顿为榜样,替“世界大舞台”的运行订立规则。

70、阿克顿生活的年代,适逢英国和欧洲的沧桑巨变

71、受16-17世纪科学革命的影响,启蒙运动时期的思想家们主张用自然科学的方法研究与解释人类历史,用工程技术的方法解决人类社会问题。

72、在《判断力批判》中,康德对这一终极目的的描述采用了“批判哲学”的话语样式,相当抽象难解,我们一不小心就会坠入思辨漩涡。在《世界公民观点》中,康德的表述是政治哲学式的,容易理解得多——他相信,“自然迫使人去解决的人类最大问题,就是达成一个普遍管理法权的公民社会”(《全集》卷页29)。在这样的社会中,每个人都“拥有最大的自由”,即便这会带来社会成员的普遍对立,由于“对这种自由的界限有最精确的规定和保证”,每个人的最大自由都“能够与别人的自由共存”(《全集》卷页29)。如果我们的耳朵被塞壬的歌声迷住,我们很容易会以为,这是“自然的最高意图”在对康德耳语。事实上,康德而不是“自然”在迫使人“达成一个普遍管理法权的公民社会”。

73、启蒙运动为法国大革命提供了精神武器,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有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狄德罗、霍尔巴赫、爱尔维修和平民思想家梅利叶、摩来里及马布利等人。

74、有人可能会追问,霍布斯的主权者是从哪里获得这种不受限制而又不负责任的权力的呢?要知道,这种权力不但对于世俗秩序中的自由具有颠覆性,而且对于“救世主用以解放我们的那个自由”也同样具有颠覆性。答案是,那个主权者之所以把持着不加限制与不负责任的权力,不是通过上帝的神恩,而是与人民达成契约的结果,由此便出现了第二条形而上学假设,即关于社会契约(socialcontract)的假设。这个假设在好几代人的政治思想中都占据了统治地位,并且几乎到了牢不可破的地步。这进而又以某种形式涉及到了关于自然状态(astateofnature)的假设,即自然状态下的人彼此隔绝而不具有社会性,为了逃避这一状况,人们通过习俗或契约进入了与自然状态相对立的社会状态(astateofsociety)。马基雅维利为国家和个人分别建立了两套道德准则,水准远在亚里士多德之下;和马基雅维利一样,霍布斯由于接过了“社会中的人”与“自然状态下的人”这一虚构的对立,也显示出相对于亚里士多德的巨大倒退。在亚里士多德看来,人作为政治的动物,生活在社会中才是自然的。如我们所见,霍布斯试图混同上帝之物与凯撒之物,实际上将自亚里士多德以来政治思想取得的主要进展作了一折衷。那种做法实际上只会导致狂暴的物质主义(violentmaterialism),而霍布斯的工作就总体而言,不过是试图从形而上的角度证明那种做法的正当性。

75、倘若如此,实现永久和平的真正前提与其说是普世的自由政体观念,还不如说是普世的世界公民观念。由此我们才能理解,在《判断力批判》中,康德为何会用两小节篇幅(第83-84节)谈论他的世界公民政体构想。毕竟,要实现这一构想首先得解决的关键问题是:普世的世界公民何以可能?这与人人成为“能思维”且“有思想”的哲学家如何可能是同一个问题,正因为如此,康德的永久和平方案才是一项哲学规划。

76、节制和劳动是人类的两个真正的医生:劳动促进了人类的食欲,而节制可以防止贪食过度。

77、(37)按此即美国独立战争的最初起因。——译者

78、伏尔泰的主要著作为《哲学通信》《路易十四时代》等。

上一篇:冰心赞美母爱的诗句(精选美句20句) 下一篇:没有了
评论问答
相关文章